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加减法估算(人教新课标)
《加、减法估算》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呈现的是一个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意在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教材除了提供两种估算策略以外,还提出了“还可怎样算?”的问题,提示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灵活采用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以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可一堂课下来,感觉就一个字——“累”。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
思考一: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估算意识。
《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课教学时,通过一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购物情境,怎么就激发不了他们的估算意识呢?从表面看,这堂课运用了情境导入,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大多都是先口算出准确数,再根据准确数判断估算的结果,而且还嘴上嚷嚷我早就算出了,说实在大多学生的思维只定向于精确计算,不存在估算的意识,完全没有估算的理念,为了估算而估算。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缺陷的,此情境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没有真正激发起学生估算的内在需求。从本课的现状也可以看出:1. 学生的估算经历少。2..学生由于在长期精确计算影响下,精算意识强于估算。3. 百以内加减法估算不是学生知识的自然需求,而是为了估算而估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