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法 冀教版
《千克和克》
◆ 教材分析
|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 教学重难点
◆
|
【教学重点】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 课前准备
◆
|
◆ 教学过程
|
(一)用天平比较轻重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西瓜和气球哪个轻,哪个重啊?
学生争抢回答:西瓜重,气球轻。
师:今天我们在比轻重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玻璃球作单位测量常见物品的质量。
2、探索新知。
(1)掂一掂,感受物体轻重。
出示面包和饮料。
师:它们两个哪一个轻,哪一个重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学生讨论交流比较方法。
指名汇报:放在手里掂一掂。
师:那我们的感觉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用测量工具来测量一下。
(2)用天平比较物体轻重。
A.教师出示一台天平,向学生介绍天平的结构特点,然后把饮料、面包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引导学生发现面包比饮料轻。
B.比较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
师: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师:那我们谁说得对呢?怎样判断呢?我们可以用刚才的测量工具一一天平来帮忙。
师生共同动手操作,观察天平是平衡的,从而得出结论:苹果和梨同样重。
3.测量1个鸭梨有多重。
师:1个鸭梨有多重呢?用天平和玻璃球怎样称出来呢?学生讨论并交流。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方法:把鸭梨放在天平的一边,另一边放人玻璃球,看有什么变化,然后一个一个地放,直到两边平衡为止。
师生共同动手操作。
师:一个鸭梨有多重呢?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引导得出:一个鸭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4.测量语文书和铅笔盒有多重。
师:我们的语文书和铅笔盒各有多重呢?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测量一下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题意要求进行操作,并做好测量记录。教师引导全班交流,演示操作过程。
师:那么语文书和铅笔盒相比,谁轻谁重呢?
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比较二者轻重。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掌握用玻璃球重作单位测量物体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