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3《认识体积和容积》(苏教版)
《认识体积和容积》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体积和容积》,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及反思几个方面说说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如有不当的地方望大家海涵。
教材简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体积和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中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他们的意义。
教材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交流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接着,教材围绕“桃子、荔枝和小西红柿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从中发现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然后,教材揭示体积的概念。最后,教材通过学生实验研究“哪个盒子里书的体积大”让学生感受容器所能容纳物体体积的大小打,揭示容积的概念。随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的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
(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
(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学情分析:
学习本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孰大孰小的感受及容器内装水多与少的体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把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实验活动与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并通过操作与交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体积容积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童话故事和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②能够知道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童话故事和操作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及语文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重点与难点:
体积和容积两个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故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体积与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总教学思路:
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和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为了让学生持续保持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整个教学我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具体设计为创设童话故事情境——实验观察中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自我评价——巩固练习。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及实验活动,精讲巧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构成激趣设境——实验体验——交流提升的教学模式。
说教法: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激趣质疑、直观演示和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保持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而促使他们由兴趣发展到产生要学好它的志趣。
说学法:
把全班按座位分成4人或6人小组,课堂各项教学活动匀以小组活动为主线,同桌或全班活动为辅,学生合作实验、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及合作交流的快乐,从而达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