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论“引入”在数学教学中的方法——邹群英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的“引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课联结新旧知识的重要环节。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小学生年龄小,情绪较易波动,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就做得认真,高兴。因而认知兴趣与求知欲望是小学生最现实、最活跃的学习内驱力。现代教育理论也强调要以学生的学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求知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是最为有效的诱因之一。所以”引入教学要引出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引出学生去探究、创新的欲望。
关键词引入;数学;教学;方法。
引共有九种意义:(1)牵引,拉;(2)引导;(3)离开;(4)伸着;(5)引起,使出现;(6)惹;(7)用来做证据或理由;(8)旧俗时出殡牵引棺材的白布;(9)长度单位。在教学中常用到“引”,“引”在这里是“引导”“引起,使出现”的意思。“引”是一个问题的重要环节,是一个问题的开端,是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过渡的过程。在揭示教学内容前、提出问题前会用引,在思考问题时亦都会用引,可见“引”的重要,那么“引”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根据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游戏引入。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一。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力。例如:教学“得数是8的加法”时,课前先印好“圈七”卡片图。如图:(1)●●●●●●●● (2)△△△△△△△△
(3)★★★★★★★★。课开始时进行“圈七”游戏:每小组发三幅图,同学们边画边交流。然后,各组同学举起圈好的图让大家观察,再说一说圈的过程;每幅图是怎么圈的?圈内有几个?圈外有几个?一共有几个?随后引出新知。此刻,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准备再迎接新的学习任务。
二、 故事引入法。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将一些数学内容编进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通过师生编、讲、听达到化难为易,激发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的目的。例如: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有余数除法是教学的难点。这类除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简化了运算,但是余数则随着被除数、除数扩大(缩小)的倍数,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点是学生难懂并且容易计算错误的地方。上课前我就以“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引入:有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找孙悟空,正巧悟空不在,30只小猴子摘了100个大西瓜,正愁如何分吃。猪八戒马上说:让猪二伯给你们分,30只猴子,100个瓜,每只猴子分3个,剩下一个就让我给报销好了。这时孙悟空正好回来,一听小猴子说完,揪着老猪的大耳朵说,你这贪吃的老猪,欺骗小猴子们,该打!老猪马上讨饶。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我马上话锋一转,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孙悟空说老猪骗了他们,为什么说老猪贪吃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算一算老猪到底吃了几个西瓜?为什么这时,同学们马上兴趣盎然地思考起来,去寻找答案。
三、 生活实例引入。
数学源于实践又广泛应用于实践中,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措施。例如:“时间”与“时刻”的区分是学生比较困难的问题,我让某位同学讲一讲他上午的作息时间,早上7点起床,7时15分开始上学,到校时是7时25分,放学是11时。然后教师说明7点起床、7时15分上学、7时25分到校、放学11时,这些都是时刻;他上学用了10分,上午在校总共3小时35分,这些表示时间,然后让各位同学说说“时间”与“时刻”的异同。
四、 操作引入。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如:在教学低年级“两数相差应用题”时,关键是先解决好“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概念。可先让学生摆学具;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4个○。让学生说是怎样摆的?摆的数量是什么情况?再及时揭示“同样多”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摆出: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6个○,摆后再让学生说说摆的过程:谁多谁少?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第二行的○片共分哪两部分?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并与思考、语言相结合,既学会了“比多”、“比少”的概念,又为解决新知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五、 比较练习引入。
用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精心设计出练习题组,进行恰当练习,巧妙引入新知。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出示一组练习题,以比较引入新知:(1)72÷9=( )、(2)720÷90=()、(3)7200÷900=( )。学生解答练习后,教师引导讨论;第二﹑三题的被除数、除数与第一题比较有何变化?第一﹑二、三题的商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通过让学生解答一组情况相同的练习题,运用知识比较达到了新旧知识的转化和顺应的目的。
六、悬念情景引入。
教师思维的“敏捷”与“迟钝”易于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激情,在课堂中创设悬念这一情景,定会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利于引发每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与研究。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为学生设下这样一个悬念:教师对学生说:“今天咱们进行一场特殊的考试——学生考教师。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能马上说出它能否被2、3、5整除。”学生考老师,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想把老师考倒,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数,老师便能讯速地回答,学生通过用计算器验证,老师的回答准确无误。此时,教师板书课题“能被2、5、3整除的数”,并说“同学们,当你们学了这节课后,就知道我对你们说出的数为什么回答得这么快,这么准确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便油然而生。
引入”过程能否达到优化,它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要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肯于研究,大胆、放手地信任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优化新知引入的过程,为学生自觉参与新知的探索,铺平路搭好桥。达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进入积极学习状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晓东.数学教学的几种方法[M].中小学教案网,2005.
[2] 张所滨.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大冬.让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M].福建: 福建出版社,2006.
[4] 陈步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M]. 河南: 河南教育出版社,2004.
[5] 沈冬梅.情境激趣,趣引思维[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来源:网络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