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陈海珍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的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我认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
【关键字】创造力素质好奇心创新思维品质
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是社会的迫切要求,本文主要论述了现阶段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状,从而根据这些现状提出对老师的进一步要求,现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不仅仅要求学生在考试上拿高分,还要求学生在创造力上能得到一个质的提高。另外,本文除了对教师提出一些针对现状的素质要求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推陈出新,大胆破旧立新,在课堂上营造欢快、教学互动性强的气氛,让学生能在更宽松的环境下获得知识,并能提高其创造力。
一、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现阶段,每个学校都意识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竞争素质,尤其是创造力素质。但是,在现行小学教育中还存在几点关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素质的误区:
(一) 教师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变得乏味
社会不断变化,人们的观念亦应该要跟上潮流的步伐,懂得变通,懂得将枯燥的公式变成让学生觉得简单易懂的知识。小学数学教师以往的教学方式常常令课程变的乏味,不轻易让学生接受,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课堂上的主动。
(二) 对于捣蛋的学生,教师不予好感
一般的教师都是比较喜欢乖巧的学生,对于捣蛋鬼则恨不得将其驱逐出校门,不让其上课。但是,往往是这些捣蛋鬼有更多的鬼点子,他们的创造力往往也比一般乖巧的孩子潜力更大,若能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则可以让他们获益更多。
(三) 部分教师甘于现状,不想有所改变
很多教师都只是愿意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尽量培养出高分学生就算是完成任务,而通常不愿意为了提高不能证明自身表现的绩效的学生的创造力而浪费时间、心血。学生高分既可以让家长满意也可以向学校交代。
要改变这些状况,必须首先从体制入手,逐渐改变当前的体制,改变学校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得高分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其次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学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
二、创造教育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创造教育得以实现的一个根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素养。创造教育对教师的一个根本要求是整个内在的自我具有创造活力。他的创造意识在于善于克服各种障碍,关于从教育学与教学法的常规中发现有用的,能减轻负担,能激发学生发现自我,激励师生共同探索的东西。教育创造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能力。它经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即个体教育创造力与群体教育创造力。每个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是各种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但其中教师群体的综合影响作用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创造型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的素养:
(一)强烈的开创精神,能发现并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乐于开展创造性教学,倾向于运用比现有教学方法更具灵活性、更具探索性、更具创造性和更富实验性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创造教育摒弃了传统教育的封闭、灌输模式,培养的不再纯粹是继承型的人才。创造型教师不仅善于体验创造活动的喜悦,而且让学生分享,并倾听来自学生的构思与意见努力促使每个学生向创造性方向发展。
(二)充满理智好奇心
学生初来学校充满了新奇感,但久而久之,因单调划一的教学模式使得这些新奇感一扫而空。出色创造型教师强调自身的不懈探究精神,并将这种研究兴趣感染到学生身上,不断生疑,引发旺盛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出示一个遮住了两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直观得到的信息是一个锐角,但是区分锐角三角形是不能仅凭这一直观信息所能解决的。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几种不同的答案使问题越辩越明,终于明白了只暴露一个锐角的三角形,不能肯定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又如:在教分数的意义建立整体“1”的概念时, 由于这是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又很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便一改过去用线段图的教法,而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手法,把3个梨、一堆小黄瓜、一个红苹果、几支铅笔给予命名,在讨论中,将枯燥的分数意义中的重要概念整体“1”可表示一个计量单位、一个东西,也可表示一个整体的容易混淆之处讲得明明白白。
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渗透、迁移、转化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探索新概念、新规律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习惯,综合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比喻等方法来表达生活体验,倡导幻想式游戏,在闲暇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理智好奇心。
(三)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
数学课要紧紧抓住创造思维品质的3个特点——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着力培养以下思维品质。
1.发散和聚合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基础,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或扩张思维,是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重点是在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发散思维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创造性,核心是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发散性,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如:“1=?”经过发散思维,可获得不同答案:
1+0=1(用加法运算)
100-99=1(用减法运算)
1×1=1(用乘法运算)
21÷21=1(用除法运算)
3/4+1/4=1(想到了整体1)
1[2]=1(想到平方)
运算中的发散思维需要以大量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唯有如此,才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联系上去考虑问题, 发散越广,思维越灵活。例如,在教“乘法分配律”时,教师通过“在一组算式中为等式找朋友”来设计发散思维训练:
①(5+3)×4 ⑤9×(2+3)
②9×2+9×3 ⑥3×6+6×7
③5×4+3×4 ⑦(3+7)×6
④3×7+6×4
学生可以找到3组等式作为手拉手的朋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 哪位同学能给这个没有朋友的第四个算式找个朋友?此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运用“定势打破法”、“逆向思维法”改题,创造条件使3 ×7+6× 4这个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好几种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异乎寻常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具有直观性、整体性、灵活性和富有情绪色彩等特点,可以起到线索诱导和启发灵感的作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特点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开发右脑功能中,尤其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
要教好数学课,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需要从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具体形象性和逻辑性出发,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协调发展:以形思数,帮助记忆;数形对照,加深理解;数形联系,以利解题;数形结合,展现数学美。具体做到:
①增加信息量,注重培养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几何课之前,把小学阶段曾经遇到过的图形汇集起来,引导学生再认图形,分别认识各类图形的特征和外部关系,提高对图形特征的感受,使学生的图形信息深深储存在右脑的潜意识里。然后扩大图形感受面,通过收集小学课本以外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图形,还可引进立体图像,让学生亲自体验,充分发挥其右脑空间认识的潜能。
②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因对概念不清楚或对特殊图形不认识而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图形数学题,结合相关内容,选择适合的题目,指导学生严格对照概念观察、识别、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识别图形的兴趣。
③开发右脑功能,着力培养形象思维。以“动”态方式设置教学情境,或者数形结合,或者自制活动教具 ,这种教学的中心就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调动学生右脑潜意识的能动性。
概念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对事物非本质属性与本质属性的辨别,它决定着能否迅速而准确地掌握概念。教师采取直观教学方法,能够活化右脑功能,但也要注意图形的显示必须采取“变式教学”。一位教师讲等腰三角形时,出示各种各样的等腰三角形把图形中包含的本质属性(两条边相等……)和非本质特征(位置、大小、方位)同时摆出来,突出本质特征,便于学生从图形的集合中分辨和加深对本质属性的认识。而有一位教师讲梯形概念时,只出示标准图形(下底边线长),没有应用变式教学,结果学生的右脑在感知图形时出现错觉,当其做作业遇到倒向的梯形(下底边线短)时,误认为不是梯形,把“方位”这个非本质特征理解为本质特征,导致概念的错误。在开发右脑的教学中,教师注重数形结合,应用图形教学时切记要“变式”。
3.动手操作,促其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中自制和指导学生制作教具或学具,按教学要求进行切、拉、摆、画、叠等操作训练,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三年级第五册教学分数初步知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在讲1/2、1/3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1/4,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1/4,并且能说出为什么形状不同。
无疑,是形象思维支持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思考、理解,加深了对1/4的意义的理解。又如:在讲新教材时,提前教学生在家动手制作模型,选用的原材料大多是废旧药盒、木棒、牙签、橡皮泥和饮料吸管等。如在讲长方体前,布置学生用家里的土豆制作成一个长方体,这体现了创造教学的3个要素。一般地说, 学生制作出长方体的模型要经历三步:一是要知觉长方体的整体形象;二是要观察长方体边和角的特征;三是要将圆土豆切割后,模拟成同长方体边和角相类似的形象。这一活动主要是依靠右脑功能实现的,因此教师教学生超前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充分活化右脑的过程。需要指出,完成创造教学过程,还离不开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参与。要求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必须伴随其有对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和顽强的意志力。
4.直觉思维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
直觉思维具有快速、直接、跳跃(不是按逻辑思维一步步推理而来)的特点,这是右脑功能的体现。在教学中,小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这要给予鼓励,对于结果要予以验证。
在引导学生研究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估计、假设,因为新颖、独创的思路往往产生于猜想、估计、假设之中。
5.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发扬教学民主
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表意见,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讨论问题时,要创设情境而不要设置框框,不能以教师的表情、语气去干扰、压制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中的一些错误意见不要指责、嘲笑;对有争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于认真思考又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好时机。如一位教师在活动课上提出这样一道题:
1×2×3×4+1=25=5[2]
2×3×4×5+1=121=11[2]
3×4×5×6+1=361=19[2]
4×5×6×7+1=841=29[2]
并提出这个结果的一般特性:4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加1,所得的和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引导学生向创新性思维的方向发展,指引学生在这些答案中再寻求其他特性,这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的方法。
(四)具有宽容、理解的心境
有创见的学生,往往有一些不同常人的独来独往,个性执拗,脾气特别等心理品质;而有些高创造力的学生,则表现为顽皮、荒唐乃至所作所为常常超出常规;又有些有创造力的学生体现出高度机敏、幽默、时时无拘无束、处事常抱嬉笑态度等。对于这些,教师均要以宽容、理解的心境去疏导,去认真分析学生的向群性行为与离群性行为。创造力讲究适度、合理的向群行为与离群行为,在频繁交往、信息沟通的同时,可能会导致思维共振后的从众,从而丧失个性。
(五)具有民主教学作风
创造教育倡导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绝对权威感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极大阻碍。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表现意见的机会和自由,给学生提供充分展开想像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创造型教师强调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推迟评价,教学过程中任何提前向学生预示结果或方案,都会使学生认为无须再深入探索,并阻碍学生主动想问题,积极找答案。另外,对学生创造活动中出现的偏差过错不要看得太重,允许任何学生错误的经历中成长。要充分估计到所有充满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懂得尊重前人的创造成果,需要吸收前人的经验,使学生养成广泛交流又不失独立的能力。
(六)形成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师自身的创造价格魅力,永不停息的进取精神,推陈出新的教学风格,敏锐的感受科学前沿信息的意识,都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有些甚至是终身难忘的。
三、结论
基础教育阶段推行创造教育,道德要确立全方位、整体性观念。创造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造启蒙普及教育,决不是培养少数几个创造发明尖子的英才教育;创造教育旨在推动全校师生员工办学的创造性,创造教育要形成创造、的环境氛围与创造集体生活;创造教育是旨在形成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人格三个层面优良素质,激发起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创造教育强调在知识获得的同时,更以方法获得为重,并以培养发现问题的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它放眼未来,充分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性、敏锐、选择性、预见性、独创性、参与性、进取性、和谐性、坚韧性等心理品质为核心。
[参考文献]
1.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2.孔棣华.现代教育锦囊.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 阿 宝.创造心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
4. 张 杰. 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J].1990年.第4期.
5.陶德清等.天才儿童的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最新文章
精品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