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陈丽好

关于阅读的定义,说法颇多。有人说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读者以视觉感知书面语言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也有人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为读者自己的思想。还有人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阅读是使人精神得到成长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基本途径。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探讨的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而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在意义目的上,在要求和任务上,在方法过程上,在价值取向上,都有它各自的特点和规律。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个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可以这样讲,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上,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充其量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或其它课程中的阅读,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因为阅读教学承担的是学习语言的任务,学习语言,如果只知其所表达的意义,不知其表达的形式;则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基本上失去了本学科的特点;这样的阅读,和其他学科中的阅读并无两样。无怪乎有人曾批评过去的语文教学是费力不小,收效甚微。因为这样的阅读教学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理解课文内容的上面,也可以说力量主要没用在正业上,而在该用力之处,即在需要下大力气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和语言的形式上面,却不闻不问,或轻描淡写,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始终徘徊、游离在语言训练之外,说这样的语文教学是误人子弟的。
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更有效?
人们常说,打球要有球感,跳水要有水感,下棋要有棋感……语文教学呢?我认为,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对阅读的的材料的语言训练,加强学生敏捷的、准确的“语感”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前提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言:“文字语言训练, 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语感”,只要“语感”训练到位,学生自能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的正误、形象、情感等诸方面的感受及种种妙不可言的意味,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人们基于他的语言知识, 既成观念和情感取向,对于言语对象的整体直觉;是在视听当下不假思索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语音、字形所表达的意识、情感的能力。
怎样才能提高并加强学生的语感呢?
第一,诵读: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
20世纪初,在当时时代的要求下,人们从各个方面向包括封建教育制度在内的封建制度全面进击时,封建教育制度及当时教育手段与教学方式被贬得一无是处。当我们回头再看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 对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当我们对其整体否定的同时,对其某个方面的亮色都不可能抹杀,那就是诵读的作用。旧时的读人,要走读书进学之路,必须熟读熟背“十三经”,不用统计,这将是一个惊人的字数,且不包括他们所读所背的蒙学书籍与“十三经”的注疏书籍。小时候,我曾对我们当地一个学识渊博的土儒整天的摇头吟哦和他自得情态大感不解,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吟哦与自得正是他在传达着一种诵读带来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蕴藉与心理意趣。也正是他们诵读的“厚积”,才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篇传世美文佳作,我想,这也许已当代文坛大家不少,佳作不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吧!
三十年前,张志公先生曾不无忧虑地指出:“从前, 走过私塾,蒙馆的附近,总会听到呜里哇啦读书的声音,现在,那种声意不大听得见了”张先生当年的忧虑依然是当今语文中的严酷现实。的确,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降低和淡出是当今语文教学的现实。事实上,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实际情况是,教师轻朗读,学生朗读能力差,语感力也差;学生的朗读能力差,导致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差。二者互为因果,互为前提。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手段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课文(阅读材料)的深层底蕴和情感不可能在抄写生字词、抄写段落大意、抄写中心思想中得到把握,只有朗读才能唤醒其间沉睡着的意蕴和情感。只有以朗读为基础进行量的积累,才会有语感力形成的质的飞跃。就讲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为例,分析他们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毫无用处。而朗读中,就能体会到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流露,闪光的泪花,悲愤的感情和有力的手势。如果没有朗读,没有语感,一定不能统观这篇文章的全貌,亦不可能使学生的理解向纵深处飞跃的。
很多人在看文艺作品时,或落泪,或会心,或痛快,或牙眦欲裂……这都是语感作用,是朗读积累而形成语感力的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力,我们应重新给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定位。
第二,自悟: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语文学科没有数理化等讲程的精密性,相反,却有很多模糊的东西在里面,大于课文中心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可能见仁见智,难以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的判断形式,很难求得答案的一致性。这正是许多语文教学认为语文不好教的因素之一。我认为,这不是我们逃避语文教学现实的与尴尬无奈的理由,恰恰相反,这正是语文教学的固有特质,语文教学的乐趣也尽在于此。可以说,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领悟力”的高低。而这种能力更重要的一个侧面是“自悟”而非灌输,大教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是自己读书。一篇课文,讲是讲不出来的,教也是教不出来的,重要的是,主导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领悟。要通过学生的阅读积累后,达到“自悟”,形成强烈的语感,否则,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筑建想象中的空中楼阁和摘捞虚幻的镜花水月,结果往往是劳而无功。借用叶老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正是以强调语文学习中“自悟”的重要作用而得出的必然结果。
语文学习强调“自悟”的作用,还在于它的情感性。学习语文,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和投入,就不可能由情入境,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反之,则可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多方面素质全方位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这样内容的靠教师的讲课和被动的接受而非学生的自悟,那简直是把一盏美酒羼水一样地塞给了学生,是对学生“自悟”的恶性扼杀。
鲁迅作品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它的教学过程中,“自悟”作为更为重要。下面略举一例: 《少年闰土》这篇小说有一处描写: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里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热情纯朴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对农村的向往和“我”的孤陋寡闻 。不能让学生首先分析“四角天空”一词运用得如何生动,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投入,这样,一个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总之,语感缘而生,因“诵”而成,由“悟”而达。在阅读教学中,为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感力的首要目标,教师应强调朗读,摆正位置,让学生“自读”、“自悟”。
综上所述,我认为,阅读教学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培养、提高、加强学生的语感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而朗读、自悟是培养、提高、加强学生语感力的途径和手段。
来源:网络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