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强化学法指导 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 陈国芳
关键词:学法指导 教学实效
摘 要:学法指导应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中;学法指导应注重实践,科学有序;学法指导应做到抓住核心。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获得初步的阅读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奠定基础。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学法指导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知识之“鱼”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之“渔”,才可能让学生获得认知、体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借以完成认知活动的工具,而且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学法指导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去感知、理解、运用,这是一个时期的过程。因为无论是一个简单的学法,还是一个复杂的学法,都需要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一、学法指导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流程中
教学”二字蕴含着辩证关系,教与学互相促进。但根本的目的是,“教”是为了“学”,“学”是落脚点。因此,学法指导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从学法指导着眼,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知识准备状态,更要切实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已有哪些学法储备,可以在何种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帮助学生学习哪种哪几种相关的学法,以解决整个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比如设计《隐姓埋名三十年》(S版五年级下册第24课)一文的教学方案,就对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作通盘的考虑。本单元训练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学习前两篇课文《郑成功收复台湾》、《左公柳》时,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大可不必在“扶”字上下功夫,而要在“放”学上作文章,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这一学法去自我探究,自我发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又简化了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条件。
从《学法着眼》的设计教学方案仅仅是一个基础工作,这个工作虽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进行调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感悟学法。比如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倔强的小红军》(S版四年级上册等25课)一文时(系借班上课),阅读课文第二段(意义段)后,这位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说这一段讲的是“陈赓发现小红军牺牲了”。显然这是不合乎课文内容的。按常规的作法,老师会再指名几个学生回答,直到答对为止。但这位老师没有如此草率,而是将学生的这一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讨论。(课堂实录):
师:这位同学归纳得准确吗?
(学生沉默,看来这个班的学生对这类方法训练的不够。)
师:要准确地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一般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全面把握课文的中心意图;二是要抓住本段所写的事情;三是要途述的对象。下面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的中心意图是什么?这一段写了什么事?这一段途述的对象到底是谁?
[由于刚学习本段,对上述问题,学生很快回答出来了。(答案略)]
师:将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这段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什么呢?
生:小红军壮烈牺牲了。
师:(又将这句话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把这两种说法比较一下,不难发现问题“陈赓发现小红军牺牲了”这种归纳不准确,为什么?
生:这种归纳没有注意本段途述的主要对象,把主要对象说成了陈赓,而使小红军成为次要对象。
生:这种归纳违背了文章的中心意图,因为小红军的壮烈牺牲精神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
显然,这位老师才是教学生学习方法的有心人,这种方法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学法指导也要体现在教学总结中。要多让学生总结,总结要注意学情。如果全班学生完全掌握了学习方法,宜口头总结;对学生似懂非懂又很重要的方法,则宜个别书面总结。
二、学法指导应注重实践,做到科学有序
学法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蹶而就。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学习、领会、把握,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认知能力的差异变化,学法指导就要做到科学有序、循序渐进。
1、学法指导要遵循认知规律,恰当“扶”“放”
学法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去感知、理解、运用,这是由学法本身和人的认知实践的规律决定的。在学法指导实践中,每一种学法都有一条基本的脉络,那就是“扶→半扶、半放→放”的过程。第一步是“扶”。所谓“扶”,就是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后,依据学情进行引导,这是学生掌握学法的第一步。这里,教师要对学情进行预测,客观地分析学生认识某种学法,有利的因素和可能出现的困难,恰当地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学法训练材料,设定思考线路及处理方法。如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比喻句的方法,就应该尽可能地选择课本上浅近的明喻句让学生阅读理解,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弄清比喻句的特点,准确地辩别比喻句和非比喻句。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比喻句时,选用的是这样一个句子:弯弯的月亮像一只小船。然后引导学生明白,这个句子陈述的对象是月亮,句子把月亮比作小船,月亮和小船是两类不同的事物,它们的相似处是“弯弯”的,它们靠比喻词“像”联系起来。因为月亮、小船都是小学生所熟悉的,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了。第二步是“半扶、半放”。所谓“半扶、半放”,就是在“扶”的基础上着眼于“放”,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巩固方法,在此基础上努力让学生尝试自我探究,把教师教给的学法变成自己的能力。从学习规律来看,这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当然,这里的“半扶、半放”完全不是数学意义上的表述。应根据学情,有时候“扶”的多一些,也有时候会“放”的多一些。第三步是“放”。“放”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学法的基础上自我揣摩、自我运用、独立钻研。当然,“放”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撒手不管。教师自始至终要关注全过程,适时调控,恰当点拨,让学生在“放”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把学法变成“我的”能力。在“放”的过程中,材料的选择除遵循相近的原则外,材料量要大于前两个阶段的材料量。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扶→半扶、半放→放”只是代表着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的基本趋向。但是由于学法的差异和学情的不同,这一过程的各个环节并非仅仅呈单向运转状态,往往全呈现三个环节融合在一起,环节间互相转化,互相交叉的“融合态”,或者是三个环节往复循环的“循环态”。
2、学法指导要遵循思维规律,要抓好时机重点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时机的选择上尤为重要,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是得不偿失。根据多年的探究,我们发现,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阻滞”和“畅快”两种心理状态时效果较好。前者,学生的心情呈现一种渴求状态,整个身心活动带有明显的期待性,内心表现出对学法的迫切需要。后者是处于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学法于实践中时,思维的敏捷度高,心情处于高度兴奋之中,对学习抱有极大的热情,表现出爱学、乐学的愿望。教师在这样两种心理状态下合理施以学法指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地说,前一种状态,较适合于“扶”,后一种状态,则较适合于“放”。
学法指导要注意突出重点,切不可贪多求全,也不能蜻蜓点水,流于形式。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法林林总总,各学法环环相扣,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法要有所选择。学法指导的目的,是让学习掌握一些学法及其内涵,让学生通过实践,把这些带共性的方法变成自己的方法,形成方法的个性。因此,在学法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分清轻重缓急,确定整个学段的重点,做到有计划、能实施,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同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确立重点,切不可信马由缰。
三、学法指导应做到抓住核心,确保实在高效
学法指导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这里可以知道学法指导主客体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完完全全地为学生学习、领悟、运用学法服务教师要做学法指导的有心人,抓住“悟”这一核心来指导用法,确保实在高效。但是,由于小学生心智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恰当设计教学步骤,通过一定数量的训练,在悟中感知,在悟中领会,在悟中掌握。下面以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思想这一学习方法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
第一步,将这一学习方法分化贯穿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悟中感知。如《西风胡扬》(S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中,“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扬,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饮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去,哪怕就三天。”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首先让学生领悟加粗的词(关键词)“祈求”字面意思与文中的意思的差异,再领悟句子的基本意思。
第二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上例),“上苍”“胡杨”“人们”可祈求到吗?明知不能却祈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逐次引导,学生就悟出了句子蕴含的思想感情,也悟启了学法之门。
第三步,要帮助学生悟法用法。学法指导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学法并正确地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传授,渗透学法,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上例中的三个句子,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三个方面的“殷切希望”,从而体会作者关注环境保护的强烈责任感。这样就使学生领悟出了作者撰文的真谛,并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策略》
来源:蒋场小学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