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中的合理运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教师、教科书、黑板和粉笔来完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在课堂上使用,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学习是抽象和枯燥乏味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加有效的处理好事物间大与小,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如何根据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在这里想谈一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具体—表象—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例如教学一年级“数的认识”时,我采用动画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演示配合学生动手摆实物,使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先显示一幅反映新学年开始的图画,图中的老师、学生、鲜花、树木、房屋、飞鸟等画面一个接一个地慢慢出来,通过数画中的人和物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画面中的每一个图都是可以移动的,通过鼠标对物体的拖动,可把同类的物体分在一起,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又如,在教学“1的认识”时,先出现一块黑板、一张讲台、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然后走出一个小学生,坐在椅子上拿出一本书和一张笔盒,接着出现一位老师前来上课,这样使学生对“1”的概念有了很清楚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数这个概念的理解。
二、 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即兴趣,它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信息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够有效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把单调的图片、数字转换成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给学生适度的感官刺激,从而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练习课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去数学宫。在此故事中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去数学宫的路上:坐着飞机出发了,途中三颗星星挡住去路。看到这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不禁激动的叫起来。为顺利到达数学宫,要解决三个问题,孩子们毫不犹豫的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激情。其中一个问题是“森林医生”,为树治病,给算式找错,并修改,小组交流再汇报。孩子们是乐于助人的,他们以“森林医生”的角色义不容辞的“为树治病”,每人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第二个环节是进入数学宫的育苗门,电脑播放可爱的兔妈妈、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对话。根据听到的对话中的问题列式计算。接着电脑又出示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的体育用品,请小朋友们想,要买哪两样,一共花多少钱?跟你的好朋友说说。本环节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不禁走入故事中,积极展示他们的智慧,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而计算机媒体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进程:⑴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⑵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⑶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⑷归纳体积公式。⑸验证公式。以上教学进程,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形象,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多媒体的引进,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多样的教学形式又常常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动手操作或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作业题,如有一次在学完《千米的认识》后,我就布置学生找一些有关“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资料,结果有学生告诉我,教科书上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不全面,他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到有的汽车每小时可行80千米,还有的车速度更快。在学习《24小时计时法》前,我布置学生观察在哪儿看过24小时计时法,学生告诉我他通过看电视,了解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每晚19:00开始;《大风车》节目是 18:00开始,有的甚至将它们列成时间表等等,学生都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解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至于教学时间过多,课堂40分钟,讲课25分钟,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5分钟。15分钟内要消化25分钟讲述的知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省时、高效,可以大幅度的增加课堂密度、扩大信息量。一些耗时,费力的板书,一些叙述不清的情境,都可利用多媒体来迅速轻松完成,是本来学生的等待时间都变成了我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不断揭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一直处于一种高效的课堂探索氛围中。多媒体信息容量大,信息搜索、提取、显示、转换方便高效的特点,大大地增加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同时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很好地复习巩固知识。
六、 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例如小学教学中“相遇问题”历来就是相当有难度的一类应用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其做法是:开机,屏幕上出现了小王和小张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或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使学生正确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大大降低了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总之,多媒体能充分展示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最新文章
精品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