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
广东南雄市古市中心小学 刘树英
摘 要: 新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
关键词: 学会 生活情境 新旧知识的联系 最佳时机
虽说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们为了追求“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习惯于 “满堂灌”,只顾自己向学生提问题,而很少提供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只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在农村从事教学的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学生往往不懂从哪说起,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数学问题。因此我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怎样解决现成的问题,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几点的做法:
一、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提出数学问题的欲望。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产生兴趣的情境尤为重要,教师应当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例,利用生活化、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情境,例如购物情境、乘车情境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利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买文具”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如何买文具?有不种买法吗?学生有了自学和独立思考的基础,学生提出了不同问题:为什么1元等于10角,1角为什么等于10分?此时,教师不急于向学生解释,而是抓住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请教书本,教师参与解答疑难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要起到时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利用好学生已由的知识基础,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为了让学生发现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提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比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有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a + b)h÷2,三角形面积S=ah÷2,那么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个公式计算?”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已涉及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即“任何规则的四边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对此,教师一方面表扬富有创新、善于提问题的学生,同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怎样将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统一成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将梯形动态演示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实现了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统一,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建构。学生的这一认知建构过程,印证了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提供最佳时机让学生养成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教师要肯定、鼓励儿童的质疑意识,培养他们敢想敢问的好习惯,并加以适当优化引导,以致养成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4来,折好后,让同桌之间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4,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我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也就是单位“1”不相等,所以它的1/4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愿问。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挖掘学生的才智和潜能。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学生数学素养才会全面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许典山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刘一水 《小学趣味数学》
最新文章
精品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