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班级管理 > 阅读文章

一堂日本道德课:学生自我评价教学个案的启示

重视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评价理论的实践与发展,自我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自我评价,是指在个人内部就其自身的状态进行纵向比较所做的价值判断,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一、借助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本案例中,学生一共进行了两次自我评价,第一次是在学生描述“大扫除的心情”以后,是学生原始生活经验的积累,第二次是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经过思考以后学生对生活经验的一种反思和认识提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求,让他们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是我们这门课程的理念,可以看出它与日本教学中所体现的理念有着一致性。
    但我们往往是把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之口罗列到课堂上就算是“借助了儿童的生活经验”。与此节课相比较,我们所缺少的是对儿童生活经验的梳理和升华,即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能够发人深省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没有激发与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这种“火花”从哪里来呢?就要靠学生的自我评价,它体现了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这个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引导我们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要让活生生的生活资源因为没有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而像蜻蜓点水一样一带而过,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的教师逐渐认识到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评价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只要教师在课堂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反应(如:你真棒、你的想法很独特等),这就是评价。实际上,评价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问──设定自我评价立场/观点──反应──分析──总结──再评价。孩子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大多首先是从自己的兴趣和感受出发,不会很全面。所以,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呈现他们初次的自我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借助一些学生的反应,逐步引导,让孩子学会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并再次进行评价,这样孩子的认识才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分析
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分析。应该说,这也是此案例给我最大的一点启示。
如,教师将学生的几种反应归纳成三大类:责任、实践的可能性、活动的魅力。通过教师的分析归类,使下面的评价有了清晰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有了比较和思考的角度,使教师避免了大海捞针一样的无序教学。由此,学生的自我评价才会更有意义。关于三种归类,相信教师经过了深入的思考,涵盖了事情的几种可能性,体现了内在的逻辑性,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此案例提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注重过程,而不是寻求简单的结果,单一量化结果的评价会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力缺乏探究,从而产生一种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丢失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进而限制学生水平的独立发展。评价应该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还能促进他们通过参与、交流,主动、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来源:网络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