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回到语文

——以《望岳》《春望》教学拓展为例
作者:小鱼
.主题与背景 
 去年,学校开展了“有效教学研究”“每周一课”活动,1029日我在八(1)班上了节校公开课《望岳》《春望》。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杜诗乃诗中极品,《望岳 春望》又是“极品中的极品”,若让学生在轻歌漫吟中品味老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魅力,比较杜诗前后迥异的感情基调,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领会诗歌完美的神韵,则须把教学的重点落实在如何引导学生读诗歌、知形象、悟情感、品特色上,把教学的难点落实在如何引导学生揣摩意象、体验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上。还须思考:如何使用最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如何有效地教?教师如何教的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这是以追求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理论”对诗歌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
.情境描述
在多年语文教学工作中,每一届学生毕业,我都让他们留下闪光的纪念。有个学生留下了《张岱,我想对你说》读书笔记一本,那跨越百年的智慧碰撞,那穿越心灵荒漠的对话,那超越生死如痴如醉的知音倾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因此萌发了用“作对(子)吟诗“的方法拓展古诗(教学的想法。
所以我对这次公开课充满了期待,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自鸣得意的是两个“兴奋”点:
镜头一:班上刮起杜甫“旋风”。
正所谓班级总动员,人人检索关于老杜的资料,人人诵读老杜的诗篇,人人谈论老杜的生平创作。从自读课本的“杜甫一家亲”到网络世界的“诗圣著千秋”,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连家长也搞得“人仰马翻”。班上聚集了琳琅满目的“杜甫专题研究材料”。
镜头二:老杜我想对您说……
初冬的黄昏,残阳如血。
深呼吸。教室内的空气,弥漫着桂花香的味道。45张面孔厮守着那可怕的静谧。几个多愁善感的女生,竟无语凝噎!
原来这是课堂的高潮部分,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前我们师生做了大量铺垫:材料检索准备→情景对联导入→诵读赏析《望岳》、《春望》→比较阅读→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拓展提升。这样层层蓄势,到了“拓展提升拟对联:杜甫,我想对您说”这一环节,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达到了高潮。先是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拟写对联,紧接着是举手者跟进,再后来是有感而发者潮水般涌向黑板:他们犹如“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诗圣的面前,站在“他深邃的目光里”,感叹着“盛唐如流星般/一闪而逝”的悲歌,唏嘘着“少陵野老是如何?忧国忧民死不休 ”的赤诚,倾诉着“让我写字的双手,永握你那赤子之心!”的景仰。
.反思与讨论
不经意间,这堂课已过去近几月。我时常在作文中看到学生不偏不倚的“冒”出一两句古诗,我深感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诗作对”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初见成效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但时间越久,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越多,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思考越深:
究竟这节语文课,哪些内容是值得深入反思的?怎样才能进行深度的反思?也就是如何寻找到教学反思中的“反思点”呢?幸运的是在互相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我找到了“反思点”。
反思之一:“繁华”,“冷漠”?
为什么在班上刮起杜甫“旋风”时,角落里偏偏有一些“落寞者“?他们站在“繁华“的背后,与“冷漠”为伍。为什么“东边日出西边雨”?这些另类“孤独者”守望着什么呢?
反思自己所谓精心设计的这个“杜甫旋风”环节,固然体现了多数学生“动”的层面,固然体现了多数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体现了些许新课程理念。但是其“动”与“不动”反差会不会冲淡了有效教学目标的达成呢?又或者“学生搜集杜甫材料成果展示”的样式尚须改进?让擅长“听、说、读、写”等任一才艺的学生各取所需?抑或,若将此环节命名为“初识杜甫”是否会降低些找寻的难度?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
蓦然回首,原来使用最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呀。我大悟:学生能接受的教,才是“有效的教”!
再者,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率真洒脱的个性,比较偏爱“活泼“热烈”一些的课堂氛围,故有时对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者给予过高的“赞誉”,无形中加剧了学生部落中 “贫富不均”。所以,过于追求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使得以下问题比较突出:“虚假的美丽”、不当的合作以及冷热不均的现象时有发生。
反思这些教学细节,我终于寻找到:自己已有的古诗教学经验和习惯性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新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得不断提高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啊。
反思之二: “向左”,“向右”?
今年秋天,我参加了南京市教育论坛,有幸聆听、参与高中新课程的培训学习,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我触动很大,感慨颇多,差距太远。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就说初中诗歌教学吧,多年来仅仅停留在读读、写写、背背、默默的浅层面上。虽然2006年起南京市中考命题中出现了“古诗赏析”的题型。由于指挥棒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诗歌教学的改革,但依旧“杯水车薪”!一位“聪明”的老师道破了“不考不教,少考少教”的天机,语文(我们的母语!)诗歌教学的急功近利若此,情何以堪?叩问拥有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泱泱诗歌大国”,诗歌教学何以落魄至此?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小处着眼,大处着想。
“小处着眼”就是对每首诗、每节课的诗歌教学负责,“心中有考试”对学生的现在负责;“大处着想”就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不是“眼中、心中皆考试”,惟“应试”。具体在《望岳 春望》的教学中,就是把教学的重点落实在如何引导学生读诗歌、知形象、悟情感、品特色上,把教学的难点落实在如何引导学生揣摩意象、体验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上。通过“比较赏析”两首诗创作风格的异同,运用“真语文”的学习方式,把玩杜诗,落实在行动之中。
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品析语言就是反反复复的诵读,从幼儿到初中,早已“审美疲劳”不说,单单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最本真”的方式,含英咀华,“吟诗作对”,即便雪泥鸿爪——来学习古诗词呢?
回答是肯定的。
2.实现“回到语文”
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回到语文”的价值回归,语文教学必须是“语文的”教学。
 上文我在“教学情境描述”中,提到了“杜甫旋风”、“吟诗作对”这些环节,从实质看前者是教学准备的策略,后者则是实施的策略。二者都是立足于“实现‘回到语文’的价值回归”。
本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黑色的铅字驱遣学生五彩斑斓的想象力。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吟诗“也罢,”“作对子”也罢,就是为了让学生体悟“读其诗,识其人”的道理,汲取杜诗智慧,激扬文字,激活思维,点燃纯洁心田里创作的火花。实际上,“作对吟诗”是学生主体世界建立在语言框架和文化平台基础上的“精神——实践” 活动方式。“她”住在学生的心田里,将诗歌学习的重点,从有关“诗歌的知识”转化为“语文本身”——诗歌文本实体以及“由其承载、内涵、关联着的整个世界”,包括诗歌文本所涉所应的生活世界(这里指杜甫所生活的动荡的唐代),文本的所涉所应的作者的心灵世界(这里指杜甫颠沛流离的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以及读者所参与建构来的意义世界”(学生心中的杜甫)。对,就这样,杜甫诗歌那博大精深的文本意义、作者意义、读者意义,就在这静悄悄的“倾诉”中化解了,多么神奇。须知,一千年以后,风华绝代的翩翩少年;一千年以前,艰难苦恨的抑郁诗人;驾着语言文字的羽翼他们相逢,彼此素不相识,却又心有灵犀!
因此,我们给学生“搭梯子”,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在需要做时才做的一种装饰。它需要时时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处处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当教师为学生“搭台唱戏”已经不需要提醒的时候,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到我们的教育之中。
向左还是向右?教师如何教的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
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学语文,轻松松学语文。不必彷徨。
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在《望岳 》《春望》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的何止如此呢?
来源:网络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