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品质的立意与追求

作者:张敬义
“着力于内涵,提升品质”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教育发展战略,是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小学语文教学品质的内在意蕴、生成背景以及操作要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小学语文教学品质的内涵是什么?其价值追求又是什么?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描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如何进入这种理性的教育境界?凸显语文特质,提升教学品质。
何谓教学品质?品质,指人的要素、作风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现代汉语大词典》)。在这里,品质是一个表达境界的词汇,教学品质是指教学要素、作风能够表现教育规律、学科本质、儿童为本的生命品位。它是一种既关注教的品质,又关注学的品质,并努力致力于二者和谐统一的教学理念。
何谓小学语文教学品质?小学语文教学品质指能够表现母语教学规律,逼近儿童认知特点,正确选择小学语文教学路径,克服语文教育的“功利思想”,大力解放儿童的学习力,开发教师的教学潜力,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教学追求。
小学语文教学品质暗合了叶圣陶先生反复申述的“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教”的主张。
从教的品质上讲,应是少教、精教、精粹的教,“点石成金”的教,通过精妙的点拨和提醒,引领学生品味,质疑,能够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信心百倍地学语文,厚重语文积累、提升言语品位、滋润高雅素养。
从学的品质上讲,要让学生多学,多学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没有方法的学,耗时间、拼体力的学,而是有目标的学,有方法指导的学,有思维挑战的学,有乐趣、积极主动的学,有成就感的学,丰富语文学习生活、丰满语文思想、丰实语文品质。
从小学语文教学品质的关系上讲,教与学的主体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教与学的过程是动态的、流动的,不是相互割裂的,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是一种互动互惠的。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内容,应确立不同的方法,教师要不时点拨,不时联系、不时比较、不时联想、不时拓展,为儿童打开一扇扇阅读的窗,铺开一条条习作的路,使他们的言语表达日渐聪明、伶俐、流畅,变得有智慧。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品质的追求是:净化智能,“漂洗”备课中的杂质,淘滤引人入胜的知识,从而让课堂“清爽”起来;优化效能,让教学成为“行为艺术”,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默化人格,将“人格”和“课格”融合起来,拨亮学生发现真善美的眼睛,拨动学生和真善美共振的心灵。
“教学品质”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顾之川、张华、肖家芸(2010年)三位先生是目前为止涉及并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顾之川认为语文教学品质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品质,具体说来,又可以分解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品质。张华认为“有品质的教学”就是有境界的教学,它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良知和审美的融合,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人格尊严的捍卫。肖家芸认为教学品质一是学科味,即学科特色。教学品质是学科本质的呈现,学科本味越浓,学科品质越显。二是效率值,诸如传输的知识密度,落实的训练强度,达成的目标广度,应试的分数高度等,即教学效率的GDP值。三是品位感,即教(师)与学(生)共处的一种生命状态与精神境界,包括氛围、关系(情态)、方式、节奏、感受等。高品位的课堂,应当是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本,自由而融洽、互动而轻松、有效更优雅的。学科味是品质的根本依托,效率值是品质的粗犷形态,品位感是品质的精致内核。
从上述观点可见,张华试图从课程论角度界定“教学品质”内涵,顾之川则从语文学科角度解释教学品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肖家芸则从教学角度谈教学品质的达成。三者各有侧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三者都还没有明确指出一条贴着地面行走、切实提升教学品质的教学策略。
提升语文教学品质,是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诸多弊端的必然选择,但是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操作性策略研究还不够。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教学品质的追求口号化和异化。因而有必要对操作性策略进行探究。
在这里,对小学语文教学品质不想做过多的理论求证,而只是想借助文本探究、教师授课、学生学习三个方面,对其作些描述。
(一)净化智能——追求教学设计的干净 
文章是案头精致的“山水”,教师要沉下心来,俯下身去,努力走进文本,把握文本品质,由“没意思”读出“有意思”来,追求教学设计的干净,努力做到“一尘不染”。
1.浸泡:悉心研读文本。每一篇优秀文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浸泡”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指教师拿到教材能放声读,沉浸其中,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解读文本,读出味道来,用智慧的双眼去寻觅文本的核心价值。首先,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厚重。大凡名家名篇,都有一定的写作背景。了解写作背景,把握好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厚重。其次,整体把握教材,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全面。研读文本应防止“结论先行”,就此设计教案,浅尝辄止,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每篇课文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讲,研读一篇新课文,要从三个方面思考: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抓住这三个问题,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全面。再次,聚焦关键词句,使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对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细节描写、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2.漂洗:精心筛选资源。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应该用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去指导学生的言语实践,引导他们的言语从不规范走向规范,从幼稚走向成熟。教师悉心研读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全部作为教学的内容,要“漂洗”,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保留其洁净之美、简约之品质。一要精选需要积累的词句。大量的实例证明,流利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来自储存在人脑记忆中以往体验过的大量语言范例。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二要精选需要品味的语言。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在以后的阅读、写作中更加关注语言。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阅读教学不能一味抓情节,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式。三要精选需要诵读的内容。梁衡先生这样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大量阅读还不够,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将众多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营养。”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学有所得,须诵读(朗读、背诵)。当然,朗读、朗诵还要讲究技巧,一篇课文要寻找情感的“制高点”,增强对比度,有滋有味地读、背,有情有义地欣赏。四要精选需要读写迁移的训练点。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必然包括迁移。阅读课不要忘了表达,习作课不要忘了阅读。
3.甩干:用心设计学案。“甩干”甩掉的是水分,保留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用心设计学案,要做到“八思”:首先,设计学什么?怎么学?简单地讲,课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书要让学生读,字要让学生识,词语要让学生解,问题要让学生提,思维过程要让学生说,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择其重点检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其次,设计思什么?怎么思?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思维,在思维的参与下,文字背后的东西才能读出来。再次,设计教什么?怎么教?任务导向;教给学习方法;启发深度思考。最后,设计练什么?怎么练?一要关注基础,注重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运用基础知识并加以内化。二要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看似普通的语句、寻常词语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多品味语言。三要内化课文本体,融入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人物与事件,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读写迁移。
(二)优化效能——追求课堂教学的宁静
具有品质的课堂是宁静的,教学中我们就要调整目标和策略,创设语文学习的最佳环境,畅通语文学习的绿色通道,以促进他们良好的语文品质的形成。
1.初读圈注,培养认读能力。认读能力是指儿童拿到一篇新课文,通过练读,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结合语言环境初步感知一些词句的意思,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能力。这一环节含诱发兴趣、明确方向、教给方法、学生自学、纠正错误等环节。学生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圈注:第一遍,练习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第二遍,再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和工具书理解词义;第三遍,结合课后的思考题,边读边想。在学生“初读圈注”的基础上,教师择其重点检查,纠正错误,指导下一步的学习。
2.品读交流,培养感悟能力。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把理解课文精心设计成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评价等方面的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材料靠悟性来点醒,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是指引思路、指点方法、组织发言、评判表达、概括小结。
3.研读深化,培养探究能力。探究能力是指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是感悟能力的发展。研读深化,主要强化在探索中聚集丰富起来的阅读感受,并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提炼、概括、创新。
4.赏读练习,培养运用能力。运用能力是指儿童在语言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所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把学得的语言材料用于新的具体情景,代表高水平的理解。这里,教师的作用是立足课堂,沟通课内与课外,沟通听说读写,引导儿童运用课本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说写练习。 
(三)默化人格——追求自主学习的心境
指导儿童开展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主学习方式的操作程序和要领,而应以培育儿童的“自主学习品质”为目标,确立“我要学”(兴趣、动机),“我会学”(方法、策略),“我能学”(意志、管理)的培养思路,挖掘儿童的潜能,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信任、依靠儿童。
1.激发内在兴趣,解决好“我要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有兴趣,那么,他的积极性就高,就可以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如果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活动没有兴趣,那么,他的积极性就低,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左右。“所有外在的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儿童精神害处更大”(亚斯贝尔语)。每一个优秀文本都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矿藏,引导儿童去“发现”,通过一篇篇优美作品的阅读,由感知而触发,经想象而升华,渐渐积累优秀的品质。
2.教给有效方法,解决好“我会学”。不会学习,自然就学得苦,学得累,学得烦。“学会学习”对儿童来说,是重中之重的事。在学习的进程中,教师要通过示范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展过程展现出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让儿童拥有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当然,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见缝插针,随时渗透,真正做到:在学生需要时及时点拨,在学习转折处恰时推动,在学习升华时适时引领,催生儿童的言语智慧,提升其学习品质。
3.培养良好习惯,解决好“坚持学”。不学习一辈子不会学习,学习实践活动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欲速则不达,语文学习是一个慢功夫,学生通过对语文材料的不断接触,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从不会到会,从而使儿童的语文品质越来越“羽翼丰满”。培养习惯开始不能要求太高,可采取首次慢动、逐渐加速的办法,关键是要防止走走停停,最终能把语文学习养成一种习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
4.归还学习时间,解决好“作主学”。“生态学”对学习时间有这样要求:(1)时间对于学习内容来说必须是充裕的;(2)时间对师生的身心发展来说必须是最适宜的;(3)时间对教学效果来说必须是有效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压缩教的时间,把自主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不论是预习、交流,还是圈、点、批、注,时间要充裕,方法要得当,目标要达成。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独享绚丽的语言之花,独品奇特的语言之果,神往于“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之上”(荷尔德林语)。
5.开展积极评价,解决好“我爱学”。在课堂上,如何让那些学无兴趣、言无知识、做无能力、争无斗志的儿童变得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敢于争论呢?最好的办法是抓住其点滴的成功给积极鼓励,让他们有自信心、成就感,促其从成功走向成功。因小时侯做成某一件事得到老师赏识而树立理想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就是其中一例。中学时,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后面批了这样两句:“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这两句话,他把作文本在怀里揣了两天;就这两句话,激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后来,他独树一帜创造了“翘起大拇指”赏识教育法,让他的学生一个个变得向往天空、好学上劲、卓尔不群。
“觉而不迷”,教师、学生觉悟之意;“正而不邪”,课程规范之意;“净而不染”课堂清净之意。在我看来,小学语文教学品质不只是把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存在一种引力,作为一种需求,产生一种力量,成为他们生命的内容,师生共同追求母语教与学的自觉、规范、科学、安静,丰富思想,丰富品质,丰厚学养,享受语文学习的幸福与快乐,品味语文的温馨与甜蜜,成为有品质的语文人。
来源:网络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