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沼泽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式。但在一些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仅将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追求教学的时尚,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殊不知,过滥、过度、过于花哨的小组合作学习充斥着数学课堂,就象沼泽一样,表面绿意融融,实则有害无益。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徒有其表,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下面是笔者在听课中见到的一些小组活动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小组合作——学生迎合教师。
克的认识教学片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2分硬币的质量,活动要求是:请同学们在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放硬币,砝码放到右盘中,组长主持这次称一称的活动,称完后,组内同学轮流把这枚硬币放到手里掂一掂,交流一下感觉。
小组合作活动开始,一学生在天平的托盘里放了一枚2分硬币,组长用镊子夹起1的砝码放入右盘中,这时,天平上下摇摆起来。组长面对着天平,她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扶平,到最后,指针是停下来了,但不是停在中央。她马上就说:1另外几个学生坐在旁边,把头探过来一瞧,连连点头:1听课教师提醒他们:走过去看呀!但是他们只是看看听课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座位,而是根据讲课老师的要求开始掂一掂这枚2分硬币。这种合作交流,学生的参与度似乎很高,课堂也显得活跃热闹,但仔细分析学生合作发言,不难发现热闹之下掩盖着做作的成份,充满迎合教师的味道,学生的真正收获并不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安排的组长一般是优生,在组内有较高的威信,其他同学对他的话有一种盲从的心理,而聪明的组长又为了迎合教师味口,热心安排组内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以迎得教师的称赞。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员应实行组长轮换制,使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担任组长,进而理解其他成员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合作中要求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实质性的参与,而不是少数尖子生某一环节的参与、形式的参与。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情感态度,不光在乎内容的正确与否,更要在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不轻易放弃自己观点,要鼓励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辩。
2.小组合作——时间不足,虎头蛇尾。
圆的周长教学片段:教者试图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测量几种圆形物体(茶叶罐、1元硬币、铁丝圈等)的周长和直径,通过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合作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最后推导出计算圆周长的公式。小组活动开始后,教师可能怕超过预定的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案,一再催促学生,原本有条不紊的同学逐渐忙乱起来,在读秒声中仓促完成了任务,最后的研究结果误差比较大,偏离了预设的教学期望值。这样,一节设计理念不错的课例就因为没有充裕的合作时间而遗憾地收场了。
因此,在我们每一节课当中,都要尽量做到不该浪费的时间一秒钟也不要浪费,该用的时间再多也不要吝啬,尽可能保证学生在小组合作研究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像这节课,教者原本设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沿着前人走过的足迹研究圆的周长公式,但由于对合作的时间估计不足,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才会造成这种合作时虎头蛇尾的现象。
3.小组合作——缺乏引领,活动效率低。
一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认物体后的有趣的拼搭中的滚一滚这一内容时,教师只注意给学生准备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黑板上把这些物体滚一滚。
(四人小组内合作,教师面带微笑站在教室右侧)结果小组合作之后交流时,学生根本无法达到设计这一小组合作的目的和要求。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师指导帮助不够,在滚之前教师没有规定黑板的斜度,没有说明滚的距离和怎样操作、怎样观察。所以斜度不够的小组里这些物体难滚,过斜的小组里学生又难以看清,滚的距离不同又难以比较,所以很难发现:球滚得最快、且可向各个方向滚,圆柱滚得也快,但只能向一个方向滚,长、正方体向下滑得慢等。结果小组交流时学生无话可说,不能说到点子上。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根据情况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可深入一组参与讨论,也可巡回组间了解合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局面。也许,问题的思维含量太高,学生一时难以企及,那么,教师就要及时给他们架好梯子;也许,学生会走调,那么,教师就要及时予以提醒或着示范,不至于让学生在岔道上走得太远而耗费走正路的时间;也许,学生会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那么,教师可适时抛砖,从而引出学生话匣子中的颗颗珍玉;也许,学生会泛泛而谈,难以中的,那么,教师就应适时引导,带着他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4.小组合作——内容没有研究价值,走过场。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上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时,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首先让学生分别写出1-12各数的约数,再把它们归三类,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然后针对“1”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其实,教材中定义质数、合数时,是将1排除在外的,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是数学上的规定。这样的问题没有探讨的价值,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不能老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既要使学生能够达到而又不能轻易达到。在这样的问题上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意义,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5.小组合作——缺乏规范,乱。
某些课堂的活动现象:
小组讨论时,学生未经独立思考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高见,各说各的。全班交流时,老师,我来,我来……”喊声震天,没被叫到者则垂头丧气,不再听讲……
在我们的某些课堂中,常会看到上面的现象。然而,有些教师却认为这是课堂的表现。其实,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是要讲规范的,活要有。超越一定的,课堂教学将不能有序进行,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无法形成。课堂不是茶馆,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和秩序,这是有效开展数学活动的前提。
总之,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我们一定要少搞形式性的东西,要做实质性的文章,真正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搞得生动、主动、富有个性,把新课标理念扎扎实实地落到教学中。
来源:网络 编辑:lilong19634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