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学片段:
师:我们一(4)班有42个小朋友,有2名老师。 大家能根据数字来比较同学和老师的多少吗?
(生思索)
生1:同学比老师多得多。
生2:对,同学比老师多得多。
师质疑:我觉得应该是同学比老师多一些呀。
(这时,学生都急了,一个个都举起小手,争着要帮老师改正。)
生3:是多得多,因为小朋友有42个,老师只有2名。42比2多很多。
生4:是多得多,42和2离得很远。
师:哦,看来,42是比2多得多。那么,谁能反过来比较呢?
生1:2比42少得少。
生2:2比42少得多。
师:到底是少得多还是少得少?
生3:是少得少。
师:哦?为什么呢?
生3:肯定是少得少,因为“多得多”反过来就是“少得少”,不是“少得多”。
师:谁能帮他讲一讲?
生4:是少得多对,因为“少得多”就是“少很多”的意思。
师:还有谁能讲?
生5:“少得多”就是“少得很多很多”。
师对生3说: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3:明白了。
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之得以借鉴和推广。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当生3在提出对“少得多”的质疑时,这说明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许在他心里已经明白“多得多”和“少得多”的差别,只是还没有表达清楚,如果教师能给他充分的时间和信任,展示其思维的过程,让所有人来分享,也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会展示学生的思维和不足,让学生自己在交流中解疑,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使知识成为自己的。这样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的问题和思维障碍有机会暴露出来,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和群体之间的讨论及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但要注意这一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全体参与到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并且要注意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
最新文章
精品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