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谈谈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谈谈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导入”是联系“旧知”和“新知”的桥梁。具有协调、诱导、衔接等功能。尽管课堂教学的环节很多,但教师“开讲”的创意,往往能为整堂语文课定“基调”。因此教师应把握“导入”的艺术。
一、创设情景,引起“共鸣”
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不同,情感的色调差别也很大,这就需教师精心创设氛围,为学生开拓遥远的想象空间。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师这样课前谈话:1941年秋的一天,解放军的一个连队早上正在点名,全体战士肃立着,只听见连长喊道:“马宝玉”,无人应声,“葛振林”,仍然无人答应,“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操场上鸦雀无声,战士们默默地脱下军帽,庄重地低头致意。这五位战士是谁呢?他们就是为了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在狼牙山区同大批敌寇浴血奋战,完成任务而壮烈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低缓深沉的“开场白”将学生带入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种感情合拍所产生的共鸣作用使学生很快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且记忆深刻。
二、设置悬念,激活思维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在新课导入时,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的触发点,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推本溯源的学习欲望。如我在教学《鱼游到纸上》一课时,先向学生出示装有金鱼的鱼缸,然后问:“金鱼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同学们见的金鱼都是在水里游的,谁见过游到纸上的金鱼?”这样的导入既点明了题意,造成悬念,又唤起了想象。由于急于求答的迫切心情驱使,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探索热情,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三、绘映图示,引入佳境
新编教材特点之一就是画面突出,色彩鲜明,加上幻灯片、CAI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无疑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我先请学生欣赏一段威尼斯的风光,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很快被异国的自然景观所吸引,教师把握时机进行引导:“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为什么?”从图引入,直观形象,既给学生先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又能以喜爱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收到“以图导情,以言达意”的效果。教学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映图示把学生引入“佳”境,增强了讲课的感染力。
四、谜语故事,点题激趣
猜猜谜语,听听故事,符合儿童玩得天性。如果教师在授课“导入”中能适当运用,寓教于乐,将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用谜语“有时圆圆,有时弯弯,白天不见,晚上露面”导入,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轻松地过了课文理解关。
又如我教授《称象》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在很久以前的三国,有人给曹操送了一头大象,那大象又大又重,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大臣们有的说造一杆大秤,有的说将大象切成块块称……曹操听了直摇头。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6岁的小孩,他说:“我能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位小孩是谁?他有什么好办法?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读读就知道了。学生们对故事的情节充满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抓住时机揭示课题,能顺利地导入新课的学习。“故事导入法”让学生在专心致志的听讲中,初步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五、比较旧知,新旧契合
在教学中从与新授课在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作者感情等密切相关的已学课文入手,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一课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曲》,知道盲姑娘酷爱音乐,非常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可她太穷了,连一张音乐会的入场券都买不起。然而她还算幸运,遇到了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聆听了世界名曲《月光曲》,今天,我们将学习的《小音乐家杨科》中的主人公杨科是一位具有音乐天赋、酷爱音乐的小男孩,他的遭遇如何?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请认真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略),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思维兴奋点,大家想探究、想对比。由于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无疑对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味作品的思想内容,挖掘社会意义都是大有裨益的。
六、设疑导思,激励参与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多喜新好奇,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课文导入时,设疑导思,可以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学《林海》时,我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大海无边无际,海水是蔚蓝的,各种各样的鱼和植物构成了美丽的海底世界,那么,林海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那里生长什么树?有哪些珍禽猛兽?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走进林海,领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另一道奇异的风景。”短短几句话,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真正动脑从课文中找答案,使整节课鲜活起来。
七、解题入手,开门见山
课题是文章中心的提炼,是统摄全文的要素。因此,“解题入手,开门见山”是语文授课导入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教师应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涵,为顺利学习全文作好铺垫。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我从题目入手提问:“同学们都见过鱼钩,是什么颜色?这篇课文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呢?让我们共同学习后再解答。”
又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我让学生先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在学生一致确认“捞”最重要后,顺势引导:“围绕这个‘捞’字,你想课文应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板书归纳,指点学生由此去理清课文脉络,读解全文,大有“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艺术意趣。“开门见山”的导入,能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明确教学目的,进入主题探求,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上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归结的几种常用的新课导入法,对于同一课题,导入方法不是唯一的,应根据教学目标、课文主题、情感色彩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做到因势而变,丰富多彩。
总之,一个好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奏一曲曲优美和协的交响乐章!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