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真语文的“真”在哪里?

新年伊始,没有放弃自己的阅读。关于读书,我读的很杂:不仅读些经典、教育名著、培训教材之类的书籍,还一直坚持读着自己喜欢的报刊。最近喜爱上了《语言文字报》,那上面的很多文字大都是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的。也许自己是个语文老师,长期有着“语文”二字的敏感,所以,那上面关于“语文”的篇章,我都细细读来。
 
读到饶杰腾《真语文就是语文》这篇文章,文题和内容都吸引了我。因为前些时间,读到一些关于真语文的文章,心有所感,自己写了几篇关于语文的短篇。我一直在语文教学岗位上摸爬滚打,一直喜爱着自己坚守多年的语文课堂。我是1985年上岗的,当时教的是小学语文课,没有想到,语文课一教就是30年。语文课伴着我的人生,这句话不再是妄言。《语言文字报》上一些专家对语文课堂的看法,能够让我产生很多共鸣。
 
王明旭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两句话:走到哪说到哪,第一句是“真语文不是一个流派,它是一个理念”;第二句尤为重要,“真语文就是语文。”王先生没有说真语文不是假语文,因为那样真语文就成为了流派。真语文就是语文,再正确不过了,因为它回归本体,回归传统,能够返璞归真。那么,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让自己课堂更加朴实、实用、实在,靠近王先生倡导的“真语文”呢?
 
真语文需要语文教师的“真功夫”。什么是语文教师的“真功夫”?简单说来,听、说、读、写的功夫,就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这样的四项语文技能中,下过多少自己的功夫呢?其实,单就后两项的“读和写”,一个语文教师还有一以贯之的读写实践吗?回看我们身边一线的语文老师,他们只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批阅作业上,用在日常备课里,用在了自己日常繁琐的教学管理中。现实呢?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不敢奢望。至于写作,一个语文教师,如今还能坚持每周写几篇性情文章和教学随笔呢?不是没有,也不是语文教师没有读写意识,而是总是觉得自己忙,没有自己的动笔行动。语文老师读写现状,真的让我们担忧。没有喜爱读写的老师,怎能培养出钟爱读写的学生?这个道理再也浅显不过了。王士荣说过:很多老师问,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除了适应以外,应该在那些方面有作为?他建议大家读读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说苏联的东西我改变不了,乌克兰的东西我也改变不了,甚至是帕夫雷什中学的东西我也不能改变,但是他做了一件很实在的事,就是改变了自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真做,是从自我开始;真做,从一点一点改变开始;真做,是从行动开始;语文教师真做,是离不开读写的!我国的学者魏书生说过类似的话: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这是一种思维,也是一个方法;值得语文教师好好思考。怎样让自己更好地生活?怎样让自己精神世界更加丰盈?怎样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加鲜活灵动?……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别无选择。语文老师需要更多真实行动,语文教师需要更多听、说、读、写的真功夫。从“源头”做功夫,语文教学才有底气。功夫都不是一两天就形成得了,而是长期一以贯之的坚持。
 
真语文需要学生的“真阅读”。说到阅读,语文教师都知道它对一个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必要性。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成长史。现在的学生真的在阅读吗?学生的心智有着内在成长的动力吗?学生的课内阅读,我们自不用说,孩子读的都是课本。我们抓课堂教学,我们搞优质课,如今搞晒课等等,都是在着力研究提高课堂内教学的质量。我们一直在做这一块,我们也有了一套课内教学的考试评价的体系,让课内阅读教学有了抓手。可是,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呢?我们课外阅读倡导得多,我们课外阅读落实得少。我们不妨来看看关于“世界阅读日”媒体上公布了一系列数据:国民的读书热情和个人藏书量5年来持续走低,保持阅读习惯的“阅读人口”目前只占总人口的5%!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64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55本;美国的全民阅读计划正在进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而就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来看,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达400万字,若按每本书十万字,9年间就是40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不足5本。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而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俄罗斯被誉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之一。这是大的阅读环境状况。我们来看看自己最为贴近的周围阅读环境。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一是孩子没有自己课外书来读,除了课本和教辅书以外,孩子的书包里能够找到的书仅此几本;一是没有人来指导孩子阅读,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要多读书,要读整本书”。说归说,做归做。事实是:一些孩子连自己的课外作业都难以应付,穷于应对,哪有课余时间啊。就是有了课余时间,也不知道怎样去读。如今监护孩子的,大都是爷爷奶奶辈,他们没有多少能力来指导孩子课外阅读。一次我在班会上做了简单调查:班级有73个学生。一学期能够读完课外书籍3-4本的,3人。一学期读完2-3本的,7人;一学期读完1本的10人。这样的结果令我们吃惊。尽管我是个语文教师,我也是三令五声地讲阅读的重要性,何况自己是个黏糊着读写的班主任。我给孩子留下手不离书的印象毋庸置疑。但身边阅读小环境的困惑在哪里呢?我在试着探求一些原因:家庭阅读环境对孩子阅读很重要。班级50多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好多孩子爷爷奶奶都到街镇边租房陪读的,爷爷奶奶大都不识字。他们潜意识里没有课外阅读的概念。他们真的很难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孙子做完了作业就让他看电视。”“我们自己不知孩子究竟看了些什么?”“孙子还小,玩就玩吧!”这样的话我们听得并不陌生。家庭教育环境和亲子阅读对于展开课外阅读活动真的重要。王士荣在《学学苏霍姆林斯基》一文中说:小学生从一年级倒六年级要阅读多少小时才能形成阅读感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儿童要学会流利而有理解的阅读,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他认为读200小时后,学生可以形成初步的阅读感知能力,读2000小时后,感知能力可以达到85%。在23年的校长生涯中,他对3700个学生进行了15年的跟踪调查。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够达线吗?
 
真语文需要师生共振的“真课堂”。为什么这样说?难道说现在的语文课堂都成假的了?不是。但语文课堂真的需要改进,需要返璞归真,需要删繁就简。我们的语文课堂仍是为教而教、为学而学。为了应试,为了得高分,为了功利,凡是与考试有关的就在大讲特讲之列。一些语文课堂里花里胡哨的东西多,学生的语文知识自得自习的少。语文课的表演,语文课的声光电,语文课的新潮,真是应有尽有。真语文之课堂追求自然、本真,不要太多的粉饰、点缀。表面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实质上等一堂课上完静下来,学生所得真的不多。老师感动的多,模仿的多,赶潮的多。语文课,越教越复杂;语文课,老师越来越难教。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情形呢?语文课,要学的、要表现、要张扬的东西多啊。多多益善,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时髦。媒体用的多,孩子提问多,小组合作花样多,教师煽情朗读多。贾志敏老师说过,好的语文课堂应是用教材教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围绕本体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应当以教师分析文章为主,相应转变为以学生实践练习为主要内容。他说,小学语文做四件事:提高孩子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一些管用的语文知识,最后落实到提高小孩综合素养上。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贾志敏在教学《科里亚的木匣》课堂设计中简单明了:一朗读题目,导入课文;二是熟读文本,恰当点题;三是归纳提炼,总结课文。语文课教的简简单单为好。大道至简,大音希声;简单的就是丰富的。他在引导学生读课题是说:读《科里亚的木匣子》,有些人都把这个字念错了,它是第四声,跟我读,亚(yà)(四声),许多人把它读成第三声(yǎ)(三声),亚洲的亚,错了,读亚(yà)(四声),我读,亚((yà)(四声)。他在引导孩子读课文时说:课文会读吗?听老师读第一小节,再请五个同学来读。读书要大声,嘴巴要张大,声音要清楚,还要读出感情、读出变化……你想知道我听你朗读的感受吗?我听你读,好像在听广播一样,音色特别美,就像个小女孩,其实你是个小男孩。读得真好!想知道你的缺点吗?那就是声音放得不够开……这样真实、实在、简单的课堂,我们还能找到多少呢?师生共同参与语文课堂的学习实践,能不“共振”吗?
 
记住这样的话,与语文教师共勉:要想成为有名的教师,就需要心中有语文;语文在你心中,你自己就是语文。真语文,需要语文教师的真功夫,需要孩子们的真阅读,更需要师生真心合作共振的语文课堂。我们呼唤真语文,我们用心打磨自己的真课堂。
 
(选自杏坛听雨博客)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