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小的“阅读分子”
在QQ群里,偶然读到关于暑期教师读书的征稿信息,作为一位无名的普通的村小教师,我有一种写出自己读书经历的冲动。
当我在文章标题的下方习惯性地写上“五义小学”时,突然意识到写错了。在2014年的这个暑假,我工作过的位于丰利镇西北角的这所偏僻村小——五义小学,如今已不复存在。9月份,我将和学生一起走进现代化的农村中心小学——丰利小学。
回忆19年的村小教学经历,点点滴滴。刚工作时的那种新鲜感和快乐感,短短几年便随风而逝,慢慢的,心中郁积的倦怠感和失败感,使我深陷痛苦的泥潭。
1995年,当时的乡教研员老袁就跟我说:“一个村小的青年教师,如果不能在三年内崭露头角,那么他就失去了培养价值,只能庸碌一生。”
我工作过的第一所村小叫明北小学,它曾被评为“南通市模范村小”。学校里的几位已经“崭露头角”的年轻同事,都是以器乐或声乐的特长而著称,他们让参观的领导和同行大为赞赏,也给学校争了光。而我缺乏音乐天赋,想钻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但自己又拿不出买电脑的五六千块钱。
工作第5年,当我侥幸获得镇级青年教师赛课二等奖时,在掘港小学工作的同学丁杨华,他已获得省青年数学教师优课比赛二等奖;工作第10年,我没发表过一篇文章,连镇级骨干教师都不是,而我的同学李继东已经获得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师赛课的特等奖,其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教育期刊,令人羡慕……
作为村小教师,我也渴望成长,但却不知道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在哪里。
2006年,偶遇老同学丁杨华,我说:“惭愧啊!”还好,同学情深,分手后,丁杨华寄来一些书籍和资料。老同学直言:“我在县城可以拜特级教师为师,各种机会很多,而你在村小,要想有专业发展,读书是个比较好的途径。”
其实,原来我也爱读书,喜读文学和历史,但从来没阅读过教育类书籍。
按老同学的建议,我先读李镇西,顿时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艺术;再读吴非,他那本《不跪着教书》使我的精神开始突围奔涌。慢慢的,其他教育经典也来到了我的枕边案头。女儿上小学后,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读书的榜样,我更是书不离手。
书读多了,便开始想写点什么。2008年5月,读到一篇关于教师评聘分离的文章,我有不同的想法,便连夜写了篇商榷的文章,题为《教师评聘分离,几人欢喜几人愁》,不料竟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拿到样报,我激动得一夜未眠。
要能写出有质量的文章,就必须广泛阅读。从那时起,我主动地、自觉地成了学校里最爱读书的人。2011年暑假,在参与《中国教师报》的“读书时间从哪里来”的讨论中,我发表了一篇题为《用心就有时间》的小文。我是这样描述自己的读书情况:
我重新喜欢读书,是从女儿上小学开始,起初是为了给女儿树个榜样,让她养成读书习惯。我当着女儿的面,宣布自己每天必须读几页,若有疏漏,务必在以后空闲时补上。一个习惯的养成只要21天,开始几天我还强迫自己,后来,就找到了当年读书的感觉了。于是把自己想读的书随处放置。办公桌的抽屉、宿舍的床头,电脑的旁边……比如,把课间读一页书当成休息;晚上失眠,我也翻看几页书,心中默诵。为抵御“诱惑”,电脑游戏则全部删除了。为节省时间,在读书方式上我也是灵活多样的,现在我重点读教育经典,其他书籍常采用“代读”方式,比如看书评,比如边做家务边听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另外,一些网站有读书频道,也可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李镇西老师曾说,如果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他不愿意写作的话,他的读书就会懈怠。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近三年来,我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报》《教育时报》《教师月刊》《教师博览》《河南教育》等报刊发表了二十余篇小文,其中,《村小的孩子岂不需要减负》《不布置书面寒假作业又何妨》《校长,别让小节“毁”了你》是我的“代表作”。2011年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不布置书面寒假作业又何妨》这一篇评论,还被上海东方卫视的《看东方》栏目主持人给洋洋洒洒地评论了一番。
因为观点独到接地气,我曾连续三次获邀成为《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的话题嘉宾。一些读者误以为我是一位阅历丰富的名师或校长。其实,我只是一位普通的村小教师而已,担任的最大“职务”是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读书不仅让我发表了文章,而且还让我的专业成长有了质的飞跃。这是几年前的我想都不敢想的,和过去的我相比,简直天壤之别。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拜读书所赐。
实际上,教师读书也需要相互促进的精神团队。我参加了丰利镇教师读书中心组,在丰利镇教办搭建这个平台上,结识各校书友,虽平日见面不多,但在读书沙龙中,大家畅所欲言,分享经验,促人进步。
但一个小镇的书友毕竟有限。在网络上,我结交的书友遍及全国。大家在群里分享书目或体会,或传递电子书,或发起讨论,或干脆当起好书的“导购员”……我自己的用于读书交流的名为“行到水穷处”的QQ空间,其点击量也已达到21万之多。在这样一个超越地域和身份限制的“读书团队”里面,我深切感受到老师们读书的热情和力量,也感到自己读书的匮乏及无知。
读书万卷,仍需行路万里。这个暑假,我带女儿到南京游玩,重点是博物馆和图书馆。当我带着从东南大学一位教师那里借来的读书借阅卡,走进规模宏大的南京图书馆里,四处散发出的书香让我心醉。
雅思贝尔斯说:“人只能改变自己。”我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读书是我这个普通的村小教师的成长捷径,不仅是专业上的成长,更是个人生命意义上的成全。
现在,我仍在农村小学工作。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我可以不卑不亢地说:我是一个村小的“阅读分子”。
摘自《南通日报》,2014年8月19日
最新文章
精品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