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学生的“心理定势”与语文教学

松原市前郭县吉拉吐乡七家子小学荀晓易
人们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着以后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势,这在心理学上叫“心理定势”。当人产生了一定方向的心理定势的时候,他只能发现和注意那些以某种方式与这一定势有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相反,那些与这一定势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事物和现象,则难以为人所发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了解研究,利用学生心理定势的一些基本规律,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显然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中几乎普遍存在的教学方法,就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某种信息,或解释描述某些内容,学生对有关的现象和问题的定势、定向不发生变化。这种传统方式的惟一效应是对学生的定势的加强。特别是在对待有争论的问题上,学生对于接受他们立场的观点,特别当老师的观点与他们的观点接近时,往往发现不了自己的观点与教师观点的区别,注意力集中在与老师观点的共同方面,而忽视了跟老师不同的观点,往往在这种歧异状况下默默否认了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便只是强化了学生接受老师观点的心理定势,淡化、忽略了学生那种出自自身的可贵的与老师不同的观点,使学生的心理定势更靠近老师的观点。这样,学生的心理定势该强化的虽然强化了,但该改变的却没有改变,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从某种角度讲等于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使学生提高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那么怎样利用学生“心理定势”规律,才能使语文教学效果更好呢?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容易接受你传授的知识,而且由于对你的信任,也敢于保留自己的观点,这样,在心理定势的强化和改变上,学生的思维就会自然地趋势向合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学生保持高昂、愉快的情绪。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因心理定势而压抑思维的可能性。因为在好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积极状态,能够增强坚持不同观点的信心和力量。
比如《孔乙己》一文,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时,我先让学生反复领会课文内容,不作任何影响学生思维的提示。这样,由于学生从不同的切身体验中去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十多个同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不乏新意,有的甚至有些偏颇,但都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定势的正确强化和改变,无疑使学生在语文课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极大地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来源:网络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