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提高课堂阅读实效
作者: 陈凤霞
“ 向课堂要效率”这句话耳熟能详,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这句话也应该有它崭新的姿态。我觉得那应该是“向课堂要实效”。一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最好的检测标准就是它的实际效果。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效果好,我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只有具有了独立阅读能力,才能为学生今后独立于社会、独立生存做好充足的准备。阅读教学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个问题常常萦绕于我的脑际,几度思索,几度探求。下面,我仅就怎样提高课堂阅读实效,谈几点自己粗浅的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激情导出学生浓厚的兴趣,为提高课堂阅读实效打好基础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课文内容如何生动、感人,如果学生思维游离于外,对它没兴趣,它也是感动不了学生的。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思维特点,找准课程内容与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充分设计好导语,将学生的思维完完全全带人到课文的情景中,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才不会拖拉、延误,才会为提高课堂阅读实效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我在教学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心中那盏灯》时,根据学生
爱玩的特点,问学生“向自己的父亲或其他亲人要过什么玩具”、“他(或她)又是怎样满足自己的”这两个问题。一下子,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们兴高采烈,各抒己见。看到学生兴致高涨,我马上问:“在你的父亲或其他亲人满足自己愿望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纷纷陷入沉思。我抓住时机导入课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8课《心中那盏灯》。从这篇课文中,我们来找一找答案。”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学生乐在其中,兴趣一直十分浓厚。再比如:我在教学这册课文《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时,抓住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兴趣,这样提问:“同学们,知道你们爱吃的方便面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吗?”学生纷纷沉思着摇头。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响亮回答:“想!”我看学生对这一问题十分感兴趣,马上导入课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从课文的学习中,你们会找到答案的。”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也是乐在其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由这两个例子,以及平时的教学实践和同行对这一问题的交谈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导语设计一定要找准学生思维的兴趣点,尽力一下子就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生活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的少年儿童,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是多种多样的,色彩斑斓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学生、多观察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内容设计出富有时代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语,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抓住重难点,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课堂阅读的理解能力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困难的重点、难点语句,可以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细读深思。况且《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充足的感悟和较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有话可说,也才能进一步说出有价值的见解。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中把学生的理解与体会逐步引向深入,逐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心中那盏灯》时,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讨论对父亲做冰灯动作的理解,我先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直到学生读得声情并茂,甚至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有的甚至忍不住用双手捂住了眼睛,才抓住时机,精心地按理解能力的强弱搭配分好组,让学生讨论。从后来的小组抽查和全班交流中,我发现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感悟到父亲之所以能够忍住寒冷做冰灯,完完全全是因为对儿子有着深深的爱。虽然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对父爱的感受、理解千差万别,但是通过交流、探讨,学生们还是能够清清楚楚地、深刻地感受到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由此看来,按理解能力的强弱搭配分组合作探究,能够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远比教师一个人启发引导的效果好。因为每一个小组都有理解能力强、或比较强的,加上孩子们之间有共同语言,听了这些孩子的发言,其他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会变得更加容易,甚至会更加透彻。这样做,不仅能比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从而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阅读效果。
三、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苏霍姆林斯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都应该有相应的收获。既然收获了,就应该有成功的欢乐。在这欢乐之际,学生们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表达愿望。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这难得的时机,引导学生总结课文,适时拓展他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心中那盏灯》教学快结束时,看到同学们都深深地沉浸在那浓浓的、深深的父爱之中,眼中甚至泪光点点,我趁机把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的声音尽可能调到最低,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并深情地问道:“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曾经得到过哪些亲人送的玩具或礼物?”学生列举的亲人除了父亲,还有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叔叔、姑姑、哥哥、姐姐等等,我紧接着问:“从这些礼物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们略有沉思,便能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能体会到他(或她)对自己深深地爱,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还能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听着学生稚嫩的话语,感受到他们理解的深刻,同时还分享到他们成功的喜悦,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笑意不由自主地在我脸上荡漾开来。这时候的学生也兴高采烈,因为他们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功,感受到满怀沉甸甸的丰收。这样的成功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让他们高兴。于是,他们情不自禁地对下一课的学习心驰神往。这种良性循环,正是我所期待的,也应该是各位同行所期待的。由此看来,引导学生总结课文这一环节,不仅拓宽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兴趣,从而为提高课堂阅读实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美,让学生真心地喜欢阅读
教育家于漪说: “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 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 ” 的确, 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其中有着语言美、结构美、 情节美、 意境美、思想美……阅读教学过程中, 首先教师自身要善于发现美, 在此基础上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感悟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多彩的语言, 丰厚的人文, 绵延的情思, 深邃的哲理, 使我们的学生启心智, 长见识。比如:叶圣陶的《瀑布》中描写瀑布的句子:“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景色美、语言美;《心中那盏灯》描写的父亲给儿子做冰灯让人感到情节美;而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充满哲理美等等。由此看来,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美,我们教师都要尽力地充分地挖掘,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它,感受它,进而徜徉在这样的美里,沉醉在这样的美里……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对课文的精髓,才能更加容易心领神会,刻骨铭心,从而提高课堂阅读的实效。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初步尝试,还有许多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让我们尽情地遨游吧!
最新文章
精品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