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方之争谈语文教育常识
十年砍柴
由“打假斗士”方舟子质疑青年作家韩寒作品有人代笔引发的争论,从春节前一直延续至今。
对于韩寒是否代笔,质疑方不断找出“证据”,而支持韩寒的人则认为这些“证据”很脆弱,这种笔墨官司的结局注定是“信者恒信,疑者恒疑”。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知名学者或媒体人从围观者加入到质疑者行列,是因为韩寒在这次争论中的表现实在反常。他们很难理解17岁就写出《三重门》那种旁征博引的长篇小说的天才作家韩寒,这次在公众面前如此大失水准。
韩寒自1999年《三重门》出版后而享大名,他之所以能受到许多青少年读者的追捧、得到一些学者的欣赏,是因为其经历几乎是一个对传统教育体制造成巨大冲击的“奇迹”:高一因包括语文在内的七门功课不及格而退学,尔后靠写作一鸣惊人。在过去的十来年里,许多人以韩寒为例来反证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僵化、无趣和低效。在此次争论中,人们找出以前韩寒接受采访的视频,发现他在被问及文学知识时的表现可用“文学常识贫乏”来形容。他说他没看过四大名著;当被问及某个有名作家的作品时,他总是用“还行”“还可以”来敷衍。在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关危机时,他发表了两篇博客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弱化公众质疑,却弄巧成拙。根本原因是行文的基本功不过关,千余字的文章中,病句、错别字不少。如在《这一代人》的博文中,他说:“我要告诉我的少年校友,在这一万多天里,我犯下的各种错误和反思。”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反思”也可以“犯下”。他发给某知名时评人的一段百余字的短信,能找出数处硬伤。这也是“代笔门”疑云久久不能散去的重要原因。
这场“韩方之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语文教育的常识。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虽有不足,但必须承认,学校教学仍然是大多数人获取语文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靠家庭教育或自学而成为文学家的概率非常小。有些人具备文学天赋,但也不能逾越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即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以“初唐四杰”的王勃为例,如果他不是在少年时受过严格的语文基本知识训练,读过大量的前人文章,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再有天赋,也很难在26岁时写出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即使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问题不少,也很难想象像韩寒这样一个从初二就发表文学作品的人,只要针对考试略加训练,还会考试不及格。语文考试再僵化,也无非是考查学生字、词、句和文章阅读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写作能力。世上很难有背离常识的“奇迹”,也很难有语文基础知识差而能写出惊人之作的“天才”。我以为语文教学不论如何改革,对常识的强调与坚守是不可变易的。这或许是“韩方之争”带给我们的一点启示。(选自十年砍柴博客)
最新文章
精品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