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有效的阅读教学离不开“问”

阅读教学毕竟不同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可以是漫无目的的、随性而为的,而阅读教学必须是有目的的、能解决问题的。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师生能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又能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所以说,有效的阅读教学离不开“问”。
那么,有效的阅读教学“问”从何来?
一、有效的阅读教学离不开老师的“善问”
老师还有不会问的吗?有的,而且不算少。试举几例:
某位老师教学《背影》时有这么几问: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这纯粹是“小儿科”式的提问。这样的问题完全没有思考价值,会让学生兴味索然。)2、家中光景为什么很是惨淡?(这个问题起点太低,答案就在这句话的后面,即“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答案来得太容易,怎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怎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3、父亲爬铁轨为儿子买橘子有没有交通意识?(这个问题与文章主旨何干?朱自清泉下有知,哪能料到授课者会提出这样新鲜的问题?)4、作者在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时,采用了“推出”和“拉近”的表现手法,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推出”和“拉近”这样的名词术语莫测高深,会令学生一头雾水,又让他们从何答起?)……这些问题很难说是有效的问题,也难以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
笔者曾听过一位青年女教师的省级教学比武课,讲的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年轻女教师激情四射,颇有女英雄陈传香勇打金钱豹的气概,这节课也就给了听众很多期待。但因授课者的提问太多、太杂、太琐碎,学生们整堂课疲于应付,缺少了从容思考的空间,也丧失了思维的深度,很难说是真正走进了文本。而在日常教学中,这种“满堂问”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曾几何时,“满堂灌”因其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教学专制的代名词,已被绝大多数教师所抛弃。而现在,“满堂问”却披着启发式的外衣大行其道。殊不知,太多太杂的问题不仅没能成为学生思维的推进器,反而成了学生创造力的冷面杀手。
无疑,老师必须“善问”。老师的“善问”至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要紧扣文本提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而易见,只有紧扣文本的对话才是有效的对话。那些脱离文本的问题与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背道而驰,哪怕看上去很新鲜,不管讨论得多热烈,其价值终归是令人生疑的。
第二、提问要立足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可以解决。例如,就《春》的最后三段文字提问:“最后三段运用比喻表现了春天的哪三个特点?”学生们既已具备了有关比喻的知识,再结合文本完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再如,“《差半车麦秸》这篇小说与《孔乙己》一样,均以主人公的外号为题,作用相同吗?”这个问题,学生们结合刚刚学过的《孔乙己》,经过思考、讨论,是不难得出一己之见的。
第三、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就《春》提问:“读完这篇文章,你希望一年四季都是春吗?为什么?”学生们既可以结合文本作出肯定的回答,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作出否定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自然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第四、提问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就《春》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句?”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做一个推理:春天花繁,秋天才会果盛;写的是果盛,说的还是花繁。这样的问题,其价值就不局限在问题本身,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提问要少而精。教师紧扣文本提出尽量精当的问题,才能把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实践证明,紧扣文眼和文章意脉的提问,不需要多,却足以抓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例如,余映潮先生讲授《口技》时,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要抓住一个‘善’字,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造句,造出的句子越多,你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就越深刻。比如说,‘善’在‘遥闻’一词,它写出了深夜的寂静,写出了口技声音的由远及近;‘善’在‘深巷’一词,它写出了‘犬吠’的回音,表达了口技的高超。”在余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善”在声音有大有小,“善”在声音有远有近;有的说“善”在声音有疏有密,“善”在“伸颈”一词写出了宾客听表演时那种惊愕好奇的神情;也有的说,“善”在全文通过观众的种种反应来衬托口技之精湛……
真的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啊,余先生的提问艺术,善。
二、有效的阅读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敢问、乐问和会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阅读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最根本的途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善于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发问的宗旨也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发问,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细心呵护学生质疑问难的心理,特别珍视学生阅读中一个个智慧的问号,使学生敢问。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或与文本没有直接关联,甚至是“离经叛道”,也应该予以重视,具体分析其中合理的成分,不宜轻易否定。如果一次又一次否定让学生没有了好奇心、失去了求知欲,那该是多么可怕。让学生大胆的发问吧,世上是没有傻问题的。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很多是老师备课时无法预知的,而这些原生态的问题实在是太宝贵了,有的问题真的能将我们引向对文本更深入的解读,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常常有这种意外的收获。那份喜悦,那种幸福,无以言表啊。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保证学生有提问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使学生能问、勤问和乐问。书法、绘画讲究留白,音乐也少不了休止符,老师的教学也不能挤占了课堂的所有空间,总得给学生留一点自留地。学生有机会问了,问得勤了,得到的又总是鼓励,看到的常常是亲切的笑脸,感受到的当然是发现问题的快乐了。当学生养成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当学生有了“不把问号弯成句号绝不罢休”的信心,当学生为解决疑难而寝食难安了,我们还用担心什么呢?
当然,我们必须重视引导,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我们的教学思路,使他们能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我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坚持“整体感知——局部探究——延伸拓展”的教学思路,学生们了解了,适应了,也就能在不同的环节提出不同的问题了。还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文体知识,针对不同的文体发问,发更多的有效之问。
老师“善问”,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会问”。当老师的“善问”之花结出了学生的“会问”之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算是有效的了。
作者单位:天门市皂市镇五华山初级中学
作者: 周义文
来源:皂市镇五华山中学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