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启迪思维开放创新

广东省南雄市黎灿学校 温世斌
内容摘要: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小学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拓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词:求异思维 大开视野 发散思路 开放习题 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小学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启迪思维、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工夫。那么如何拓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大开视野多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审视全局。例如,根据实物图编题:
☆☆☆☆☆
△△△△△
☆☆☆☆☆
△△△△△
这道题目既可以看成☆与△的组合,又可以看成4行,每行5个,还可以看成竖5列,每列4个等等。通过引导多角度观察,学生编出的题目也就精彩纷呈,视野开阔。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具体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多给一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还要多鼓励多表扬。
在教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后,我批改作业时,发现小峰同学的求解过程与众不同。摘录两题如下:
求下面每组数量的最大公约数:
①18和12
18-12=6,因为6既是18的约数又是12的约数,所以18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6。
②20和36
36-20=16   20-16=4 ,因为4既是20的约数,又是36的约数,所以20和36的最大公约数是4
开始,我不假思索打了“×”,并写了批语:“这样的求解过程正确吗?”尔后,小峰同学向我讲了他的解题思考过程:老师,当你在讲解求12和8,18和15的最大公约数时,我一眼就看出了12和8、18和15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他们各自的差(大数减小数),当你再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时,我先用30-18=12,发现12不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顺着上面的思路,再用18-12=6,6正好是用短除法求得的结果。最后,我又发现:12-8=4,30-18=12,18-12=6。当4分别是12和8的约数时,所得的差4才是12和8的最大公约数;当6分别是30和18的约数时,所得的差6才是30和18的最大公约数。(注:以上用的方法就是:用大数减小数,如果所得的差分别是这两个数的约数,则差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否则再用小数减差,直到所得的差为这两个数的约数为止)所以,做作业时,就用了上面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否合理、是否适合所有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经过反复思考,对小峰同学发现的这一规律,我运用整除的性质:“如果整数A、B都能被整数C整除,那么它们的和(A+B)或(A-B)也能被C整除”进行了验证:
已知A、B为整数,且A>B,求正(A,B)=(A-B,B)。
证明:设Χ=(A,B) У=(A-B,B)
∵ Χ∣A,Χ∣B,∴ Χ∣A-B
∵ Χ∣(A-B,B),即Χ≤У,同理可证У≤Χ
∴Χ=У。
随后,我请小峰同学把这一发现向同学们作了介绍。多么富于创新、新奇的解法!
从小峰同学发现规律中,我颇受启发:对待学生的发现,不要轻易否定,要研究探讨,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散思路促提高
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往往很多,条条道路通罗马,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的解题过程是认识过程又是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解题策略上要求齐步走,一刀切,这将是对学生创造性的严重摧残。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应用题数学知识的现实环境中,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一个服装厂计划25天生产1000件衣服,实际前12天就生产了600件衣服,照这样计算,能按时完成任务吗?
此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学生思路开阔了,通过比较得出了多种方法:
实际25天生产的衣服与计划比:600÷12×25=1250>2000
实际12天生产的衣服与计划比:600>1000÷25×12=480
实际工效与计划工效比:600÷12=50>1000÷25=40
按实际工效来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与计划时间比:1000÷(600÷12)=20天<25天
按计划工效来完成600件衣服所用的时间与实际时间比:
600÷(1000÷25)=15天>12天
……
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现实指导意义。
开放性习题强思维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应该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应尽量多些。”数学开放式习题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所有这些都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些独具一格的开放型题目。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画阴影表示长方形的,引导学生做出多种情况的,即横分、纵分、对角分等。
教学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1、计算:8.08×12.5。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学生可以得出若干种思路:解法一:8.08×12.5=101;解法二:8×12.5+0.08×12.5=101;解法三:(8.08÷8)×(12.5×8)=101;解法四:(808÷100)×(100÷8)=101。2、一辆汽车行240千米的路,前2小时行了全长的,照这样计算,几小时可以行完全程?”这个题目的解题思路不唯一,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题目还有多余的条件。
这样训练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变通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现代教育学》、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