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激发“留守儿童”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策略

广东省南雄市新城小学      马绍银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的。在教学中,激发“留守儿童”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增强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意识。
关键词: 激发    留守儿童   课堂教学    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村的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由务农转为务工、经商,流向社会经济生活的其他领域,他们的子女便留在本地,由此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的。我国正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中六年光阴是在小学度过的,而其中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有必要激发“留守儿童”数学课堂学习积极性,别让“留守儿童”虚度这小学六年光阴。
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课堂,培养乐学兴趣,激发“留守儿童”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使“留守儿童”愿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在小学阶段要充分发挥小学生主动学数学的积极性。
因为“留守儿童”本身就缺乏父母对他们的爱,我认为有必要先培养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首先要爱“留守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相信他们一样能成才,尊重“留守儿童”的一些需要,尊重他们的一些自主活动,让他们自主地活动,自主地成长。比如,第一次打分数时,不要给“留守儿童”的不及格的分数。让“留守儿童”从小建立起自信心,要多表扬少批评,慎重对待惩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爱,又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是对人类的爱,对民族的爱,对未来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所以是伟大的爱。这样,“留守儿童”也会喜欢上这样有“爱心”的数学教师。其次,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打动“留守儿童”,是实施课程内涵的体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实和有意义必将使学生认为数学有用,而富有挑战性就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好玩,很喜欢数学。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做一些数学小游戏,或安排抢答题,让“留守儿童”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如,在学商的变化规律时,刚一上课,我就从口袋里掏出12块糖,我把这些糖平均分给第一组的6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块?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我又拿出12块,现在24块,平均分给这6个同学,怎么列式呢,结果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后,总结被除数扩大多少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多少倍。用同样的方法增加学生人数,糖的块数不变,总结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多少倍,商就缩小多少倍。在练习时,我说,你们一看被除数变了,就想老师口袋里的糖变了,一看除数变了,你们就想你们变了,结果会怎样,结果学生开怀大笑,这样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
二、鼓励动手实践,使“留守儿童”乐学。
观察和实践是探究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动手实践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它不仅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构建愉悦和谐的课堂,而且还能我国古代数学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弄清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教师实现让学生用硬纸板各做了一个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体和圆锥体,教师引导学生用黄沙注满,并反复地倒进倒出,逐步体会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使数学课堂变得宽松、乐学。又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体现了教育教学价值。这样做不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激活了学生内在求知欲望。
三、分层指导,使“留守儿童”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再给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 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四、联系实际,使“留守儿童”想学。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中购物策略一节中,教师可以依据生活现实设置商店促销商品的生活情境,提供了三种常见的优惠策略:甲店是“买一送一”,乙店是“打九折”、丙店是“累计达到一定数目后,打八折”。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不同情况下各个商店的优惠策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让学生了解各个商品优惠策略的含义,然后进行研究与讨论,选择恰当的购物策略,使问题得以解决。最后体会数学是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进行决策的工具。
五、合作交流,使“留守儿童”会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学习环境中,不可忽略学生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合作,在有形与无形中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很多帮助。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在相互的表达与倾听中,能促进学生思路明晰化和外显化,促进学生形成动态的稳定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够更多的机会向别人学习,通过反思与调整,不断打破自己原有的认知平衡,完善并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与同伴的交流中,提高自己思维和语言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与同伴交流的能力。
我在教学《图形的拼组》,先让学生分成小组拼图形,给他们分配任务,平面图形:用12根小棒可以拼怎样的图形?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怎样的图形?4个同样的正方形呢?立体图形:2个正方体可以拼怎样的图形?3个、4个、8个呢?
合作交流学习这个过程更有趣,遇到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通常可以更迅速地达到目标。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成刚.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M],2011(12)
[2]杨时升. 如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学成绩    2011-10-26
[3]施晓芬. 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下[M],2011(11)
[4]崔萍.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师》 2012年7期
来源:网络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