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促读走进古诗词的纯美天地
广州市真光中学林蕴瑜
提起古典诗歌,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背诵之难,难于上青天”,面对古诗词这片纯美的天地,学生却始终徘徊不前,无法亲近,难以言爱。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发现古典诗歌凝炼、蕴藉之美,意兴盎然地走进这片天地呢?笔者尝试通过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悦读”诗词,在独抒性灵的畅快中慢慢体味、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下面以柳永《雨霖铃》为例粗略地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以改写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行初步的审美感知
《雨霖铃》教学的第一课时,笔者先对柳永及其词的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对《雨霖铃》几处词意上理解的难点进行点拨后,要求学生根据词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柳永的身份将《雨霖铃》改写成日记。之所以改写成日记而非一般的散文,首先是因为日记以第一人称展开,有利于学生自觉地进入柳永的角色,更易于理解、体味词中的情感;其次日记是学生最熟悉、最有亲切感的文体,能更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要求一出,不少学生就显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立马认真地阅读文本,查阅手头上相关的资料,轻声与同桌讨论,有的还主动提问……虽然没有规定字数,但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就将百来字的词改成七八百字的日记。光从字数来看,就可以知道学生是真正读进了文本。
二、互动交流,在学生互评、师生对话交流中深化审美感知,促进审美发现
《雨霖铃》教学的第二课时,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评日记,展示自觉精彩的段落,学生依据自身对《雨霖铃》的理解发表议论,教师在点评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发掘词的更深意蕴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再从理性的层面赏析《雨霖铃》。
在展示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其实不容低估,只是以前我们没有找到开启他们想象之门的钥匙而已。
“码头边的船不等人,不舍却注定要分离。紧握的双手不离不弃,也许下一秒便要分离,我内心的不舍与悲痛已化作泪却无法言语。登船的那一刻,我的心碎得不成形,船儿渐行渐远,残酷地想要将相连的心分离……”
“恋恋不舍之时,船夫的催促使我的心顿时拧成一团,多么希望时间就停在这一刻啊!我们紧紧地握住手,生怕被时间分开,却无奈在船夫一次又一次的催促声中被迫放手。我满含泪水地看着你,却发现眼泪早已朦胧了你的双眼,心中涌起的千言万语刹时间居然无法言语……”
在这些充满灵性的语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原词中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所暗含的情感已经感悟得比较到位,笔者只是稍加点拨:“留恋处,兰舟催发”制造了一种不忍别却不得不别的矛盾,将别情推向了高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则展示了一种生活的真实——最真、最深的情感总是无言,与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船儿渐行渐远,想要将相连的心分离,江上暮霭连绵。沉重的暮霭,沉重的人心,江水流淌东去,一切宛如梦中。”
“在那遥远千里的行程中,还有数不尽的波雨风烟。眼前暮云阴沉,远远的楚国天地也晦暗空阔,茫茫无边。”
在这里学生仅仅把“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看成是写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此处的“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广阔的楚天”与词人离愁的联系,启发学生发现 “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将无形的情感通过有形的载体表现,并让学生联想运用此手法的其他的诗句,加深认识。
“买醉后的今晚,我又在哪里醒来?也许会是在杨柳满栽的岸边泊船,感受那晨风拂过脸庞的落寞,独个与天空中挂着的残月倾诉心中的苦痛!”
“真情最怕生离死别,不舍也无力,两颗相连的心,不敌悲秋。今宵空余一人酒醉,醒来身处何处已无所谓。也许杨柳在秋风轻抚下飘摇,月不圆,就像两颗碎了的心。”
学生通过已有的积累,已基本感受到“柳”、“秋风”、“月”、“酒”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笔者所做的只需将这些意象结合诗词再系统地梳理,使学生对这些典型意象从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认识,以便学生更好地迁移。
三、开展活动写作,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激发探究古诗词的欲望
《雨霖铃》写的是别情,也许由于学生经历了中考,经历了人生的一次离别,他们似乎特别有感触,于是笔者设计了一次为期两周的关于“离别”的中国风歌词写作活动。
1.摘抄有关“离别”的古诗词,归纳离别诗词中常见意象及特定的情感寄寓。
2.笔者展示中国风歌词,与学生共同探讨中国风歌词如何“古为今用”(古典意象的选取、诗句的化用等)。
3.以“离别”为中心,自创中国风歌词,要求歌词运用相关的意象和借用诗句。
这一次创造性的活动,让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无限的潜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在淋漓尽致的抒写中已融入他们对离别诗词及相关意象所蕴含情感的领悟,尽管歌词稍显稚嫩,但这是他们用心投入的写作。
秋枫将时间染成红色江水带上一丝寒意
瑟瑟秋风中的我们留下不过是千言万语
说不清道不明
扬花落尽子规悲啼无需歧路儿女共沾巾
时光短暂岁月流逝三年偷偷溜去
此时的我们都在想着同一天空下总有一天会再相遇
无论秋风残月终将在春风吹拂下变更
细雨如丝柳枝缠人彼此的情谊永不褪色
——《离别》
残阳落下,飞鸟归林,长亭斜影,兰舟去去,美酒消愁,断肠人在天涯。
天悬秋月,细雨绵绵,西风呼啸,落叶萧萧,明月相伴,思念人在眼前。
——《思念》
相约在长亭,残日天上悬,秋风微掠过,落叶铺满地。
泪流在心头,不舍却无语,兰舟待出发,秋雁无限鸣。
——《不舍》
在共同分享的时候,学生似乎意犹未尽,对词的兴趣渐浓,有些学生甚至向笔者提出对柳永和李清照的词感兴趣,想深入阅读探究。他们的要求让笔者感到欣喜,让我设想不如展开“走进古诗词的纯美天地”写作实践活动。这样也许能为下一步的《唐诗宋词元散曲》的选修学习作好铺垫。粗略设想如下:
1.在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写作的同时,让有兴趣的同学开展“走进古诗词的纯美天地”活动写作。推荐柳永和李清照词集进行海量阅读。
2.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笔者提供相关课题供参考。
3.在明确课题后,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诗人、词人的生平资料,并进行梳理筛选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4.提供相关评论书籍、文章给学生参考,指导撰写写作提纲,明确写作思路。
5.根据提纲,整理研究资料进行写作。
6.借助学校文学社平台进行成果展示。
目前已有学生初步定下研究课题《柳永词所体现的女性观》、《由“花”意象谈李清照词中的生命意识》、《最是无声胜有声——谈古诗词中的“无声之境”》。
以上仅是笔者关于高一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尝试。在尝试中体会到以写促读,活动写作实践给我教学观念带来的启发以及不断充实自我的动力。
最新文章
精品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