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如何让学生进入诗文意境

作者:马延灯马征东
许多教师对古诗词教学,教法比较单一,往往按照“简介作者——解词析句——体会感情——朗读背诵”这一教学模式来进行。对于其中的“解词析句——体会感情”,也常按教参中给定的现成答案传授给学生,有的一字不落地把答案抄在黑板上,叫学生记下来,背下来,似乎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放心。这样的课堂,缺少了思维的碰撞、对话与交流的过程,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教师硬塞给的苍白的文字上,没有了学生个人的感悟和见解,更谈不上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深层体验。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诗文的意境中,与文本甚至和作者对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让教学充满灵性与智慧。
◆ 案例
《渔歌子》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初次见面,老师的什么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呢?
生1:老师的衣服。
生2:老师的眼镜。
师:你们能猜出老师喜欢的颜色吗?
生1:老师,您可能喜欢红色,因为你的衣服是红色的。
生2:老师,我猜您喜欢紫色,因为你的眼镜是紫色的。
师:说到颜色,这里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些词语。
(课件依次出示表示颜色的两字词、四字词及表示姿态词,让学生齐读词语。)
师:老师再奖给大家一支歌吧!
(课件播放歌曲《西塞山》,并配上画面)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很优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画面,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如果让你用词语或者是句子来形容这些画面,你怎么说呢?(生畅所欲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
师:刚才的歌好听么?我听到有的同学还跟着音乐唱呢。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词中含蕴着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你知道是哪几句吗?(学生踊跃上台诵读自己记住的诗句。)
师:真好,你们刚才念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
师: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填空题)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鳜鱼( ) 白鹭( ) ;
( )斜风 ( )细雨。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连起来说一说吧……
◆ 评析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于纸上,对于物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因此,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诗人“跃于纸上”的“物象”,精心创设与物象相合的意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真实地感受,用心地体会。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按往常的教学方式,无异于是让学生结合注释,逐词逐句地理解。这种机械化、灌输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停留于表面,而未能真正达到明其意而入其境的效果。相反,当教者把诗文的内容先以有声有色的画面呈现于学生的眼前时,就已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曲调吟唱,畅游于充满诗情画意的画卷中,入情入境,身心愉悦。在此氛围中,教师让学生用上颜色的词形容画中的山,画中的水,画中的物,而后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诗文的内容。此时此刻,学生的语言自然变得丰盈,富有色彩;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合于诗人“跃于纸上”的“物象”中。这样的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也充满了灵性与智慧。
来源:网络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