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常见病态三种
作者:张连河
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当前部分小学生日常习作中往往存在以下三种病态:
病态一:忽视内容的“实在”,一味追寻言语形式的“炫耀”,习作成了“穿着美丽裙子的稻草人”
语言是文章的“砖石”,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但其充其量无外乎是为人们的交际、交流服务的;语言所表达的丰富的意蕴才是习作的根基所在。一些学生误以为习作中只要有了“好词佳句”,就能博得众人的眼球,就是好文章,于是乎,在写作时,便千方百计搜罗自以为“上好”的句子、词语,甚至不切实际地大量罗列堆积,大肆“炫耀”,而忽视了题材的选择、表现内容的“实在”;习作似乎成了好词佳句的“堆积物”。更有的学生还特别注重结构形式的巧妙安排,甚至不考虑是否适宜内容的表达,一味求奇求异,什么风头、豹尾、题记、小标题等之类的表现技巧运用。这样写出的习作无异于“穿着美丽裙子的稻草人”,徒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毫无内涵。
病态二:忽视细节的“凸显”,各部分平均“用力”,习作成了“骷髅骨架”
《蒙娜丽莎》、《披纱巾的少女》等世界名画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其对人物神态、动作、外貌等的细腻传神的描摹,甚至纤毫毕现,活灵活现;同理,习作过程中,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对各部分平均使用力量,而应该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对能突显中心主旨的部分浓墨重彩,详细刻画,营造意境,使人物变“活”,景物变“真”;否则则会使习作犹如“骷髅骨架”一般,徒有结构造型,而无血肉,更无生命可言。
病态三:忽视情感与言语的“交融”,单纯堆砌“事实”,习作成了“流水账”
习作是用来“传情达意”的,是让别人看的。习作应是一个感情的集合体。习作者应把自己的情感思想渗透于言语之间,融合于字里行间,而不应使言语与情意处于“分家”状态。言意“分家”,分道扬镳,互不相干,甚至毫无情意,单纯罗列堆积“事实”,那么,习作就会变成“流水账”,就会失去“情味”,就会让读者“索然无味”。
最新文章
精品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