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个人阶段总结
本学期,我所任五(一)数学科目在课堂教学中全部采用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实施“高效课堂”教改模式后,班级学生在口语表达、黑板板书、组内交流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学科长的管理能力欠缺,对组员学习行为的组织、监督、指导不到位。学科长应该组织组内学生开展好课前预习、课上自学、交流、展示、达标、小结、自评活动及课后巩固复习,并对每个组员在每个环节的学习行为进行监督,指导个别组员的学习。组员也应该积极主动的落实“高效课堂”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虚心听从学科长的组织指导。实现小组和组员的“双赢”。像班上的“勤学组”,原学科长苟鑫鹏不仅对小组学习漠不关心,而且对自身学习也毫不在意。这种极端错误的学习意识严重危害了小组的健康成长,造成小组学习落后的局面。所以,一定要精选学科长,认真培训,让学科长管好带好整个学习小组。
二、班级学习、小组学习等相关规章制度得不到认真的遵守执行,学生没有自发学习的自觉性,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无论是在预习环节,还是在自主学习环节,甚至是组内交流环节都缺少认真的态度,缺乏钻研的精神。有章不循,是课堂学习落不到实处的根本原因。个别生存在的学习思想问题,更是严重阻碍班级学习进步。因此,对班级风气的整顿,对学生纪律意识的教育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对于个别生,更是到了不治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要让规章制度真正成为班级学习、小组学习的保证,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刻苦学习,积极进取。
三、课前预习不充分,无法生成课堂问题,更不能有效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课前预习越充分,学生越容易在“最近发展区”构建新的知识,也就更能有效的参与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热情,更加自觉主动的去探究学习。但班级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在预习上多用时间,狠下工夫,往往是蜻蜓点水,敷衍老师。课堂上的交流探讨就是“无米之炊”,学生又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建构成了老师讲述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课前预习的督促检查,对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就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源泉活水”,是教师学生都必须做足的功课了。
四、导学案的设计缺乏直观性和易操作性,繁琐的文本使部分学生望而生畏,不能自愿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我觉得导学案宜简不宜繁,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坡度的设计出关键的问题、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导学案学懂知识。所以,今后的导学案设计中,我要摒弃以往的繁文琐节的做法,设计出实用高效的导学案。
五、课堂教学活动单一也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进一步的激发。可以多安排一下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还要积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总之,要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六、学生管理及学生思想教育。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及所在地域的差别,班级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近相同,但班上的后进生对班级学习的影响更为明显。所以,对于学生管理要严要细,对学生思想教育要实。只要是做好了学生思想工作,那么学生学习就可以成为自觉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效率就会高出许多来。
最新文章
精品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