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联系生活,为学生搭建知识生成的平台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新课程实施阶段,我尝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富有情趣和数学意义的生活情境,拓宽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渠道,为学生搭建知识生成的平台。通过四年的尝试,我和学生都获得了不少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 贴近生活、激活课堂、活化文本、开展活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课堂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在新课程实施阶段,我尝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富有情趣和数学意义的生活情境,拓宽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渠道,为学生搭建知识生成的平台。通过四年的尝试,我和学生都获得了不少成功的体验。
1、创设生活情景,激活数学课堂。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因此,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更能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例如《找规律》是人教实验版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找简单的图形规律的内容。本课时找的都是一些直观事物和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一年级的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法持久于同一件事情的。开联欢会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且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一个活动中我便用"母亲节" 快到了,小朋友给亲爱的妈妈开了一个联欢会为主线,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动有趣的乐于参与的情境。我在自己的服装和发型上也花了一些心思:辫子上有规律的缠上彩色的皮筋,在衣服的领口用一些贴纸贴上有规律的图案。并制作了精美地多媒体课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出现,让学生参加“布置会场、制作头饰打扮自己、表演动作、欣赏美景和音乐、找一找生活中的美、学当美工(把图案设计完作礼物送给妈妈)”等活动,孩子们的热情高涨,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活动,并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发现了数学中的简单图形的规律,并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充分地展现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
这种以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为背景,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并将自己得出结论运用于实际,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所学的数学是有价值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的情感。
2、巧用生活经验,活化数学文本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瞄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化"冰冷"为"火热",使学生体验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是那么有趣和有用。
例如:如教学三年级一册《有余数除法》中"解决问题"这节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会解决一般问题(55页例题)以后,为了拓展学生的应用空间,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租船游湖”的活动:假设老师带领大家去公园玩游船,如果每条船限坐6人,我们该租几条船(当时班上是41人)?我们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尝试列式、计算都很快,但在答题的时候发现了问题,有的说:“6条”,有的说:“7条”。在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我让学生再次讨论并想办法说明理由。待学生讨论片刻以后,我因势利导的将学生分组,每6人一组。学生很清楚的看到6组还多5人,一下子明白了那5人也该坐一条船。
又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进行了教材加工,出示了一个生活场景:"小明家每天吃2千克的大米,两天吃多少千克的大米?“让学生根据要求写出算式,接着又问”3天吃多少千克? 10天,50天呢?……学生开始写得很高兴,2+2、2+2+2……太简单了!可没过多久,随时着相同加数个数的增加,又逐渐厌烦了,感觉到又枯燥又累。学生已有知识在这里已经不能满足新的需求了,原有的旧知识和新的需要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在这在这关键时候,我设计了这一个问题:能不能找到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不要写那么多个“+”和“2”,就能表示出10天、50天……吃了多少千克的大米?这一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心中的求知欲望被激活了。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了用乘法来表示的方法,然后先让学生试着用新学到的乘法算式表示。学生的尝试,却惊奇地发现,用乘法算式表示"求相同加数的和"既简单又快速,既使遇上再大的数也不怕了。
这一前一后的体验,着实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加法到乘法知识的发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感悟到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也领略到乘法的优越性,体验到了乘法的产生是实际生活的必然。
3、构建生活场景,开展数学活动
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场景引进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百分数的应用(二)”中编入了利息和成数,在教学后可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因国务院规定个人储蓄存款还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再如,学习"统计图"后,我们安排了“公用设施的数学问题” 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到集镇各主要街道调查公用设施(公用电话、垃圾箱、公共厕所、路灯等等)的情况,然后将收集来的数据制成“本乡镇主要街道公用设施统计图”,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
来源:网络 编辑:lilong19634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