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在笔尖飞扬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段文字:一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就不喜欢——望文却步;咬笔头——无从下笔;数字数——无话可写;写空话——凭空杜撰。“作文难,难作文”,也就成了小学生的普遍感受了。而造成小学生作文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无话可说”了。
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造成他们“无米下炊”的关键是他们不善于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不善于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不善于把自己的生活写进作文。由此看来,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多方面挖掘写作资源,善于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殿堂,去聆听,去感悟,去体验,去观察……让学生最轻易地赢得“摄取生活素材”和“产生写作激情”这两大写作基本条件,为他们步入写作的美好殿堂,洞开了趣味而科学的大门。
一、挖掘资源 个性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目标的设定上重点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重点着眼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课堂上,教师拓宽学生的写作资源,师生体验、留心、观察生活,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学生便获得了鲜活的写作素材。因为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所以便都有话可说,这便做到了“易于动笔”。可又因为学生的感受不尽相同,这便做到了“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1、游戏激趣 个性表达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师生高高兴兴地做游戏,从而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兴趣。因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与习作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快快乐乐做游戏,轻轻松松写作文”的理想境界。
翻绳儿,学生十分喜爱玩的一个小游戏了。小小的一根绳儿,头尾连在了一起,把它架在伙伴的小手上,翻来翻去,变化无穷。尽情地玩过之后,学生拿起笔,一吐心里话:
玩翻绳
玩翻绳的时候,顽皮的绳子总是不断地变幻着花样。翻第一个的时候,它像一个帐篷,紧接着又变成了一张棋盘,再翻一个,变成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而后又变成了鱼网。再翻,像一个闪闪发光的钻石,又变成了一个丑陋的鸡爪。哎呀,弄乱了,重来吧!
如此开放的课堂,让学生上得轻松;如此快乐的游戏,让学生玩得尽兴。快乐的玩支撑作文之树的肥沃土壤,一个帐篷,一张棋盘,一碗面条,一张鱼网……皆可成文,皆可在学生的笔下演绎成动人的趣话,字字如万斛珍珠,句句似涌泉喷溅。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就告诉了我们活动、躬身对于知识的领会与掌握的意义;后者则强调了“悟”。倘若学生没有比较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悟”就不易甚至不能产生,写出来的习作也就不能情真意切。让学生在玩中动情体验,在表达中尽情倾吐,快乐与灵性才能在学生习作中欢快地荡漾。
2、观察想像 个性表达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也为习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用眼去看一看,用耳去听一听,用鼻去闻一闻,用舌去品一品,并且用脑去想一想,用心去悟一悟。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到习作的轻松与快乐。
泡茶,可说得上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了。可很少有学生细细地去观察过。课堂上,教师边泡茶,边引导学生观察与想像:躺在茶杯里的茶叶像什么呀?倒入开水的那一刻,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而后,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情形?水的颜色,茶叶的样子,它们有了怎样的变化呢?闻一闻,什么气味?喝上一口,感觉怎样?第二节作文课上,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一用文字表达了出来,充满自信地读给大家听(选取的是习作片段):
老师取来暖瓶,慢慢地往茶杯里倒入还在冒着热气的白水,我听到了一股微弱的“咕噜咕噜”的响声。杯中的那些“蚕宝宝”像是被猛烈的龙卷风卷起了一样,透明的玻璃杯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漩涡,“蚕宝宝”们在杯中不停地旋转着,翻滚着,它们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刚刚倒入杯中的白色开水,瞬间的工夫,居然变成了浅绿色,又逐渐地加深了,绿中还带有一点浅黄。这简直就犹如一位魔术师在台上进行一场精彩的表演。
一片片扁长的茶叶可能不会游泳,沉到了杯底,聚集在一起就像一块块布满绿苔的沙石;一片片细长的茶叶漂浮在杯中,它们的身体直挺挺的,像一棵棵碧绿的水草;一片片残缺不全的叶片漂在水面上,像极了河面上的浮萍。
通过看看,听听,品品,写写,学生把泡茶、喝茶时那些惊喜的发现完全用文字表达出来后,这何尝不是件另他们快意的事情呢?而在学生观察中,始终伴随着想像,而学生的想像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一此地锻炼,学生的想像力便得到一次飞跃,生命体验便得到了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读着学生的真情习作,再次品味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
3、动手实践 个性表达
动手实践激发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充实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学生投入地参与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并为学生真切地表达所为奠定了基础。
习作课上,引领学生一起造纸,大约三十分钟,一块块豆腐块大的洁净的纸从学生的小手中诞生了,那一张张笑脸至今让人记忆犹心。纸是怎么造出来的吗?一位造纸高手轻松地记录下了自己的造纸经历(选取的是习作片段):
你可别小看了这巴掌大的纸,它可是费了我的好大力气啊!我先是把一些软软的碎纸块放进小杯子里,倒进一点凉水,取来一根筷子在杯子里搅啊搅。搅累了,我就往里面倒少许的温水,过一会儿再搅。这样,我就搅出了一小杯纸浆来。然后我把这些精心搅拌出来的纸浆全都倒在了工作机上——纱布。又取来两根筷子在上面小心翼翼地擀呀擀,纸浆中的小水滴被渗到了纱布下面的棉布上,我又用手掌在上面使劲地不止一次地按压,一张潮潮的白纸就更加平整了。我赶快把它拿到暖气片上烤一烤,大约十来分钟,躺在白纸中的水珠宝宝全部都跑到了空气中了。
正是由于这是学生亲身所为,学生才能“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一篇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个性色彩的习作跃然纸上。
4、分享感受 个性表达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切不可重习作,轻阅读。因为阅读是伴随人的终身,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而“读”又是为“写”服务的,“读”即吸收、借鉴,且又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写”即倾吐、创造,却无疑是学习主体的终极目标。古人说得好:“劳于读书”,确可“逸于作文”。引导学生多读,熟读,就会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这是因为故事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也正是学生成长中的营养品,它像绵绵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也像一束温暖的阳光驱走学生心灵中的“黑暗”。课堂上,我和学生分享一个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半缸米》。有的学生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创编,而有的,则写出了自己读后的感受。下面这篇习作就是学生当堂课写下的心中所感:
今天的语文课上,听了王老师念了报纸上刊登的一个小故事。听完了故事,我心想:决不能只贪图一时的开心与快乐,否则就会害了你自己。那只掉进了半缸米的小老鼠只要是多吃一粒米,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如果那只小老鼠经受住了大米的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注定的就不会是小老鼠的死亡了。它吃完了那半缸米,同时也将失去了它一生当中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别小看这半缸米,它可是小老鼠的一生啊!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悟中练,搜索读写结合的灵感信息也是鼓励学生练笔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启发学生阅读经典故事,让他们与美文对话,从而丰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强壮他们的精神,丰富他们的心灵。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蓄积在他们心中的丰富的情感、富有个性的感受就会顺着笔尖流淌出来。那么说真话,抒真话,就成为学生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二、平等互动 个性飞扬
怎样进行作文评估,《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不对学生的文章下定论,从以生为本的角度提出更多地要采用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的评估方式,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达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
1、赏识比修改更重要
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这就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让他们处于一个放松的心态,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落在纸上。而后,教师要像一位特级教师说的那样: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100顶“高帽子”,给学生戴。评价学生的习作,也莫不如此。习作是学生思考的结晶,教师批改时应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努力发现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生动的语句,都应多加鼓励。比如:在其旁贴上一个漂亮的小帖士;奖励一个满分120分;赠予一张精美的小书签,写上一、两句真情话语,给学生带来一份惊喜。在一次次赏识中,要让我们的学生爱上作文,因为“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
2、在评改中闪现对话
在以往的习作批改中,教师进行“精雕细刻”的批改,不仅耽误了老师读书的时间,还挫伤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更不可能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因为写作是在大量的习作实践中学会的。况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最富有发散思维、创造精神与想像力的,被教师的修改“一锤定音”后,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久而久之,也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对于教师修改学生的习作,并不是全盘否定,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其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修改学生的习作。在批改学生的习作时,不妨和他们也来个“平等对话”。如:在读不通的句子下面划条线,请学生读读,改改。在读不懂的句子旁边画上一个可爱的“小问号”,请学生说说你想表达什么意思?或者是教师将某些句子修改后,面批时请学生说说你同意老师这样改吗?这样的批改,“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3、分享习作互评互改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分享自己习作的乐趣,“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针对这个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表现自己的习作以形成习作的积极性。学生只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与别人一同分享,必然会有自己的得意之处,其中也一定蕴涵着自己的独特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与伙伴分享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智慧,也要启发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修改。这也是学生重新学习的过程。互评结束的时候,还要请组内伙伴为同学写上一份批语,这无异于让学生又进行了一次点评性文章的撰写,可是一举两得。
4、体验成功增强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兴趣,兴趣能促进成功。尽管学生的作文是练习之作,但毕竟是他们经过“努力”而完成的“大作”,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让他们共同来分享作文所给他们的成功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更广泛的思维空间和蓬勃发展的动力,个性特点才能逐渐发扬光大。
两年来,我和班上的学生共同创办了《成长》班刊,其理念就是:学生、教师、家长同成长。每当学生捧起还带有墨香的彩色班刊美美阅读时,每当学生在班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兴奋站起来的时候,一种幸福便在全身涌动着。结合办班刊,继而组织学生投稿,挑错,评刊……年末,我还鼓励他们将24期班刊装订成册,成为永久的回忆。
更让学生幸福的时刻便是收到全国及省市级刊物寄来的样刊和稿费,学生发自内心地笑了,他们体验到了辛勤耕耘后获得的成功的快乐。如今,已有学生撰写的五十余篇习作、童诗、笑话发表在《新作文》、《语文学习报》、《小学生作文》、《今晚报》等刊物。
总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撷取绚丽的浪花,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给他们以更加广阔的写作空间,写出自己的、自然的、真实的、充满个性的作文来。
最新文章
精品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