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心理辅导 > 阅读文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的发展:上小学前,有哪些方面是必须培养孩子的?

 1、控制冲动的方法--未熟孩子的自制力

①耐心教育”不行”

刚学会走路时,孩子的控制力还是属于原始阶段。如果被其他孩子夺走玩具,就为抢回而殴打这个孩子。如果被手推车绊倒,他也会生气地踢打它。不过,从满3岁到6岁的期间中,孩子对控制自己冲动的方法,开始作实际上的学习。但这种学习需要时间,并不能一夜即成。如果父母们能在上学前的这时期给予多方协助,那么在6岁左右便能完全学会相当优异的控制方法。换言之,孩子在自己身上学会禁止打人啦、偷东西,进入学校后成为问题的反社会性行动等,也间接减少了挨揍的机会。

有些父母认为向孩子说一次“不行”,孩子就会马上服从命令。时常听到有些母亲生气地对孩子说:“我说不行,你还不懂吗?”不错,孩子懂得“不行”这句话的意义,但孩子的自制力还没成熟到对付“不行”的程度。在养成能够抑制反社会性冲动的习惯之前,我们要在学前期中,不厌其烦地教导孩子如何控制之法。可利用教孩子说话的方法,反复地教说同样的事情。因为父母在孩子学习说话的成长期中,都曾有过谅解与忍耐力,所以在孩子学习冲动的抑制力以及使其发展之际,也仍需要高度的忍耐力了。

②不易忍耐的忍耐

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显示了2岁半的孩子对抑制冲动、学习忍耐是多么地困难。有个小女孩非常喜欢甜食,每到点心时间来临时,即兴奋得用汤匙敲打着桌子并大声叫着说:“甜点,甜点。”此时甜点恰好是冰淇琳,但母亲得跑到楼下冰箱去拿。也许是“甜点”叫声,以及汤匙敲打声刺激了母亲的神经,当她要下楼时稍微暴躁地说:”莉莉,你要忍耐一点。”母亲回来时,这个孩子坚硬地仍坐在椅子上,握紧双拳,避着眼,红着脸,好象完全窒息一般动也不动。”莉莉,你总么了?”母亲大吓一跳叫着说。

莉莉深深喘一口气后,放松双拳说:“我在忍耐啊!”要抑住性急的冲动,就象这个小女孩一样,必须努力振奋所有的精力才能罩得住。因此孩子要能随心所欲地抑制自己的冲动,必需要相当的时间。我们应知道什么年龄的孩子才能抑制什么样的冲动。为提早孩子学习抑制冲动的父母压力,往往成为幼儿期发生问题的原因。他们变得不吃东西、慢半拍的行动、咬住指甲不放、害怕黑暗与陌生、做恶梦等,都是孩子反抗父母压力,过早学习抑制冲动的各种表现。

③给予冲动的发泄口

父母应渐渐地增加要求,使孩子学习抑制反社会性的冲动。3岁儿童是平衡与妥协的时期,是最适宜训练的理想时期。孩子已能充分地说话,我们要让孩子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在语言上,使孩子学习抑制反社会性的冲动与行为。譬如,让孩子大嚷着:“我好讨厌小明”,使孩子容易想打小明,或砸坏小明玩具的冲动。另外也可给予其他发泄法。“不行,你不能打小明。不过,我知道你为什么生小明的气。这样好了,你就换打这个“换打用玩具吧!”鲁斯哈特礼博士为给予孩子的反社会性冲动的发泄上,曾向我们提供了聪明的劝言。就是给予孩子一个“褴楼人”,他是没有胴体并结实的烂娃娃。头部以破布塞满,脸孔刺绣缝住,再接上女用洋装或热用衬衣在颈部,即成一个“褴褛人”。如果孩子能在34岁上幼儿园的话,这对培养孩子冲动的抑制力上有很大的帮助。

2、想从母亲独立的欲望与分离不安

①虽想从妈妈分高

学前的孩子,开始学习与妈妈分离。在第一反抗期阶段的儿童,还以母亲为世界中心,仍需要母亲。因此,把2岁儿童送上托儿所并非良策。一般来说,这年龄的孩子在幽开母亲时,受到陌生女性的监督之下,根本无法准备好与其他孩子的游戏。当然,职业妇女把2岁儿童整天寄托在托儿所,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但在理想上,不应该把未到3岁的孩子送进托儿所。孩子达到3岁时,就会开始要求游戏伙伴而离开母亲,希望过更独立的生活。

这时候,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孩子送进可靠的托儿所。但一方面想离开母亲,加入朋友的世界,另一方面又对离开母亲的保护产生极大矛盾的感情。因为在整整3年之中,母亲就等于孩子的棒球本垫,所以对分离会产生不安感,也理所当然。有些孩子对这种不安感,比其他孩子更易强烈的感受。之后,孩子哭了。我们在开学那天访问托儿所时,必将看到几个孩子哭泣着坐在老师腿上被哄骗着。

②任何孩子都会感到不安

任何3岁儿童,多少都会经验过这种感受。不过,即使孩子不哭、”不要脾气而开始与其他孩子游戏,当看到母亲离去时也会有点不自在。现在我们来推测孩子在心中的感受。”这游戏很好玩,但妈妈,我好寂寞啊!只留下我一个,我觉得好怪啊!妈妈说等一下还要回来,这是真的吗?我来打电话问妈妈看。”于是,孩子使用提包内所准备的玩具电话,打给母亲说:“喂喂,妈妈吗?我在这里好乖,正在做粘土游戏哩!是的,好好玩。妈妈,你快一点回来,知道吗?再见。”孩子离开母亲的感受,有时会以所谓“体语”的身体性症侯表现出来。

譬如,早晨上托儿所时,忽然说脚痛了、拉肚子了、头晕了等。对离开母亲的反应,也有的人在以后才表现出来。最初的1周里,似无任何事发生,孩子高兴地上托儿所,看起来毫无问题。但在2-3周后,才说出惧怕到托儿所去。母亲大吃一惊说:“怎么搞的呢?最初1周不是都不怕上托儿所的吗?不!早已经害怕了。只是孩子抑制住这种感受,母亲并没有注意到而已。结果,孩子抑制不了不安感,终于露出真面目罢了!

结语:

总之,离开母亲进入友人的世界,对孩子来说,这是一大跃进。因此,若无法使孩子上托儿所,就应尽量让孩子与附近小朋友相处游戏,使孩子达成离开母亲的成长课题。至于怎样在家庭中完成跟托儿所一样的训练,我们将在以后详作说明。

来源:网络 编辑:b-box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