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调整中小学到校时间,不能早于8点20上课,家长又遇新问题
中考和高考是学生无法回避的事情,短时间内应试教育还是我国主流教育模式,所以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关注这种考试模式的合理性意义并,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调节自身应试能力,适应当下的教育改革。
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家长不断“鸡娃”,教育内卷化日益严重,使得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家长,过早的承担过重的压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给学生减负,提供更加合适的学习氛围,教育相关部门实行多重举措。
“双减政策”是近几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改革,校外学科类补习遭遇重创,校内也迎来诸多变化,让中小学生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得以适当的放松。但有些新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家长们也因此遇到新问题。
教育部发布通知,中小学早上到校时间延迟
以前中小学生每天都很疲惫,早上很早就要到学校进行早读,晚上放学后还要去补习班,长此以往,不少中小学生的身体就已经出现亚健康状态,而且学生休息时间不足,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很难保障,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教育部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调整中小学到校时间。
通知中表示,中小学生不能早于8点20上课,否则是不能早于8点上课,要知道以前中小学生六点多就要起床,7点左右就要到学生,现在到校时间调整了,中小学生最起码可以多睡一个小时,再加上现在中小学生周中晚上不能进行学科补习,家庭作业量减少,这使得中小学生每天可以轻松保证9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起初刚看到这个通知,学生和家长都非常高兴,学生睡眠时间有保障,第二天上课精神状态更加饱满,上课注意力更加集中,避免出现课上打盹的情况。但事实上,没有政策可以做到十全十美,尤其是有一个新措施的实施,总会引发出新问题。
中小学到校时间调整,家长又遇哪些新问题?
中小学到校时间迎来调整,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新问题,主要体现爱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生推迟的只是早上上课时间,课程并没有变化,所以学校要想不影响课程安排,只能压缩每节课的时长,也就是说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变少了。这让不少家长感到担心,现在又不允许学生在校外进行学科补习,校内学习时间又减少,而且老师的授课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万一学生跟不上了怎么办。
另一方面,有些学校不想影响上课时间,就玩起了文字游戏,规定是不能早于8点20上课,这些学校并没有对到校时间进行调整,反而让学生正常7点就到校进行晨读,不纳进课表就不算正常上课。这就意味着,家长仍然要很早地将学生送到学校,学生睡眠仍难以保障。
每当有新政策被提出,就对待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但很多问题,并不是政策本身的原因,而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学校
面对新举措,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家长要调整心态,教育相关部门推出的相关政策,都是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就像调整上课时间,就希望学生的休息时间得到保证,实现减负的目的,所以家长应该从内心接受,不要排斥。
其次,家长要调整生活状态和家庭教育方式。比如中小学生上课时间调整,确实出现很多新问题,相信教育部门之后也会出台新的解决方案,但在此之前,家长要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重,积极地配合学校
学生的教育问题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需要教育相关部门、家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