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心理辅导 > 阅读文章

超常儿童的特点与教育

有一些儿童聪明过人,智力发展明显超过了同龄常态儿童的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突出发展的特殊才能,我们把他们称为超常儿童,在我国古代称为神童,在国外称为天才儿童或英才儿童。我国学者查子秀认为,超常儿童可分智力型、特殊才能型和综合型三类。下面所讨论的“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儿童平均水平的儿童,所以也称智力超常儿童”。
(一)智力超常儿童的主要特点
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在140以上的儿童,他们的智力发展远远地超过一般同龄儿童的水平。智力超常儿童在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特征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同于正常儿童之处,这类儿童在认知方面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在感知觉方面,智力超常儿童的观察敏锐、全面、细微而准确。表现为他们不易受表面现象和一些枝节信息所迷惑、干扰,善于抓住构成事物本质的、关键的因素,定向迅速而准确,因此他们常常能发现一般儿童很难发现的问题。如在数学上超常的儿童面对一道数学题(不是太复杂的问题),很快就能看出题目的结构与类型。
在注意方面,智力超常儿童的注意集中、稳定、善于分配。表现为他们能长时间全神贯注地从事紧张的学习或其他活动,其注意力不易被无关刺激所干扰,同时又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合理地分配注意力。
在记忆方面,智力超常儿童记忆力强。表现为他们善于把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因此他们的记忆准确、迅速、保持时间长,能根据需要准确无误地对记忆材料进行回忆和再现。
在思维方面,智力超常儿童思维敏捷、条理清楚,分析概括能力强,有独立性和创造性。表现为他们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迷信教师和书本,常常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喜欢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此外,智力超常儿童通常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胜心和顽强的意志力等心理特征。
(二)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
智力超常儿童虽然只是小学儿童中极少的一部分,但他们却有与其他儿童不同的特点,教师应了解其特点,然后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恰当的教育,以便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小学中的智力超常儿童是遗传、环境和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他们在将来能否继续“超常”,成为一流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国对于超常儿童的学校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加快进度
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况和学习的具体情况,可以让这些儿童尽早受到与其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加快进度以加速升级为原则,主要可采用提早入学和跳级等方式进行。在实际教育中,如果经测试发现某一4岁儿童的智力超常,则可提早让其进入小学学习。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如果发现学习的内容已远远落后于某一儿童智力的发展状况,则可让其跳级,直接进入更高年级学习。
2.丰富课程内容
丰富课程内容也称充实课程。这种教育方式是把智力超常儿童放到原来的班级里学习,这种方式可使儿童没有脱离同伴而感到不适应的感觉,但是应给他们增加额外的学习任务,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虽然充实课程活动能够吸引儿童的特点通常是活泼的教学形式、配合儿童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课外活动的新鲜感,但是若活动的目标不清,缺乏严谨的活动设计和学习效果的评估,充实就变成“充塞”,只能充实儿童的学习时间表而不是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只是流于为活动而活动的层次。因此,教师必须从学习内容、进度、任务、要求等方面为智力超常儿童提供特别的设计,让具有不同智力特点的儿童都感受到课程的挑战性,都有机会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具体来说,要求教师给这些儿童进行单独辅导,充实课程的广度(即扩充学习的领域,补充课程范围以外的内容)和难度(即在既定的课程范围内,给智力超常儿童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便使其潜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促进其智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抽离式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是智力超常儿童平时不离开原来的班级,但每周要利用部分时间(例如每周一天)让智力超常儿童离开自己的班级,与那些具有同样智力水平的同伴一起活动。活动内容既可以是在资源教室中开展自主学习,也可以是在某些方面接受深入的培养,如参加领导才能训练、科学探索活动、艺术活动等。
4.设置特殊班级
这种教育方式是为特殊儿童设置独立的班级,将他们挑选出来进行专门教育,这种教育要求根据各个特殊儿童的特点来为他们设计教学,更好地使教学适应其发展的需要。1978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为超常儿童教育创办了少年班;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相继开办了超常儿童实验班;1984年,天津实验小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小学超常儿童实验班;1985年,北京八中建立了中学超常教育实验班。目前,全国范围已有几十所学校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超常儿童实验班。据有关资料介绍,进入各级实验班的儿童都必须经过一定的测试和选拔(如智商测试),然后才能进入这些特殊儿童教育实验班学习。学校会根据其智力特点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以便使教育能与其特长相符合,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国家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对超常儿童的培养应注重早期发现与培养,并针对每个超常儿童的特殊性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注意在培养和发展其智力和学业能力的同时,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对环境与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
阅读栏
“神童”为何肄业回家?
据有关媒体报道:湖南省×县神童×××,2岁时就掌握了1 000多个字,4岁掌握初中阶段的文化知识,8岁上重点中学,13岁时考入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2000年,17岁的他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连读班。2003年,20岁的他却肄业回家了。
为什么该生以一个神童的身份肄业回家呢?2004年8月24日央视“新闻会客厅”播出了节目《我的“神童”儿子为何肄业回家》。从神童成长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超常儿童的培养和教育不当是导致该生今天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
据报道,该神童从小天资聪颖,在具有高中文化的妈妈的辅导下,2岁开始识字,3个月时间就掌握了1 000多个单词。3岁半时,他学会了加减乘除;3岁半后,又学会了分数的加减乘除。这些极大地刺激了母亲的欲望,母爱和书本从此像掘进机一般挖掘着他的潜力。6岁时,小神童直接进入二年级。三年级读了不到一个月,已能心算初中数学题。 1991年10月,8岁的他一路跳到了重点中学,跳过了他的童年。学校成立了该生的“辅导研究小组”,小组由校领导挂帅,骨干教师组成,每天晚上单独给他开“小灶”。神童的母亲也与学校积极配合,一切为学习让路。该生爱博览群书,这一“越轨”行为总遭到无情“棒杀”。“中学生就得读中学教材,就得围绕教学计划、高考这根指挥棒来转。”神童母亲这样说,学校老师也是这样说。在该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模式在不断强化他母亲的教育,通过另外一种形式来印证他母亲这个模式的成功。一位一直关心该生成长的记者说:“他在小学三年级时升中学的决定,不是他家里和他个人作出来的,而是县教委、县一中的老师这些人决定的。他们首先已经形成了一个神童制造的模式,然后把这个孩子推上这个轨道。”小神童曾有几个玩得好的小伙伴。一天,他和伙伴打架受了伤,其母亲从此便禁止儿子与他们来往。从那以后,该生形单影只,性格更加内向。为了不让他分心,其母亲把他生活上的事全部包办了,洗衣、叠被子,甚至连吃饭也喂到了高三。在“成人化”的模式里,小神童被紧紧绑上了“高考战车”。1996年,13岁的他以602分的高分考入了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
老师们曾经提醒过其母亲,要对小神童进行成人教育,教他如何做人。但在这位母亲心中,学习比什么都重要。在上大学时,该生在学习上几乎可以无师自通,学习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但他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极差。“为学须得先为人。”从入校开始,班主任黎培德教授便想把他从“神童”的定位中解脱出来。黎教授经常拿出自己私藏的科学家小传等书籍给他看,但只要一走进妈妈的视线,教授的苦心就瞬间化为乌有。“他妈妈很不高兴,认为是些闲书、杂书,不准他看。” 儿子稍微不服,她就“武力”制服,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儿子大学毕业。黎培德说,其母亲还自己掌握了一份课程表,以备随时对儿子的课程进行检查。“在大一时,我们就提出把孩子搬到学生宿舍,但他母亲坚决反对,我记得当时他还在墙上写了‘恨死妈妈’的话。”小神童的任课老师、原物理系主任颜晓红教授回忆说,学校虽然作了很多努力,但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他始终还是生活在他妈妈的“课程表”里。
2000年9月,带着教授们的深深忧虑,大学毕业的神童独自北上求学。因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拒绝其母亲陪读,这个学习上的天才、生活中的“低能儿”由于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因此2003年被迫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湖南老家。小神童生活上的低能表现在许多方面。“没人提醒,那孩子甚至不知道加件衣裳,大冬天也经常穿着单衣、拖鞋到处跑。”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教授们感慨道。而他刚进大学时,教授们除了对他的“过目成诵、思辨力超凡”的高智商留下深刻印象外,更突出的则是发现其心理发育和人格成长的荒芜,缺乏社会交往和社会沟通方面的能力。例如,他极不合群,与人交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你好,一个动作──握手。在礼仪常识方面,他知之甚少。例如,他到老师家里去玩,也不管人家是否已休息,就“砰、砰、砰”地敲门。门开了,就径直朝老师的电脑房奔去。去拜访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师,见到别人在看报纸,他从人家手里拿过报纸,就自顾自地看起来,也不管老师在一旁发愣。他时常干出些荒唐事:读大一时,一天他突发灵感,一个电话拨到119,称学校发生火情,惹得消防车蜂拥而至;学会用电脑后,一次,他将一个同学存在电脑里加密的情书破解并公布了出来……
对于神童本人而言,其实他现在欠缺的主要是健全的人格、社会的道德规范、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和社会沟通方面的能力。只要他努力地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他的前途还是非常远大的,毕竟他只有21岁,可塑性还是非常强的。
虽然在该事件中家长对超常儿童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是导致其走到今天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学校和教师也应当从这样一个事情当中得出教训,就是说我们在培养超常儿童时应注重在培养和发展其智力和学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对环境与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
来源:网络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