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班级管理 > 阅读文章

我的二年级教学故事——《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故事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了,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课堂上,我们分析完蒲公英、苍耳、豌豆妈妈为自己的孩子旅游想了哪些办法后,我指导了学生朗读、背诵。然后抓住了最后的一小节,启发学生想一想,其她的植物妈妈都用了什么办法帮自己的孩子旅游的?我故意装着不高兴的样子说:“课文中说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那些植物的知识,我们才不做粗心的小朋友了是不是啊?那我们要一起动脑筋想一想,其她的植物妈妈怎么让孩子旅游的?”好多同学歪着头想,我又启发他们:“先从我们校园的植物说起,比如柳树……”这一下,有几个同学明白了,纷纷举手,静静说:“柳树的叶子秋天变黄了就随风飞走了。”“那叶子是柳树妈妈的孩子吗?”我反问。有个同学立即说:“叶子不是柳树的种子,柳絮才是柳树妈妈的孩子呢!”“是吗?你说说理由。”我露出赞许的微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柳树在春天的时候就长出绿色的小蓇朵,成熟了,就会变成柳絮,风一吹,柳絮就像坐着降落伞一样飞走了,落到有水有土的地方,就会长出一颗小柳树来。”“哇,说得真好!你怎么知道的?”“我在春天的时候,看到院子里有好多毛毛在飞,问了妈妈才知道那是柳絮。”“哗──”不等我说,同学们就自发的鼓起掌来。“他真是一个细心、爱学习的好孩子,我们要向他学习,多观察,不懂就问,那样,我们就不会是粗心的孩子了!”这个男孩又是周博宇。
随后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仿照课文又举出了蒺藜、黄豆、绿豆、黑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话题一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我们爱读吗?”“谁告诉我为什么?”“是儿歌──”“是啊,小朋友们最爱读儿歌了,那我们也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编成儿歌好不好?”学生们高兴得小脸都发光了。“好──”“那我先来,你们听好了:
柳树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地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怎样?很简单吧?你们先试试。”
只几分钟,学生们就纷纷举手,朗读他们的诗作。听:
蒺藜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们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活动的动物,
孩子们就可能去田野、山洼。
我问:“第三句你为什么改成‘只要挂住活动的动物’呢?”孩子回答:“我有一次在老家去了田野,裤子上,鞋底上扎上了好多蒺藜,所以不光动物的皮毛能帮蒺藜旅游,人也可以的。”“真是太让我感动了,你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诗作继续产生:
黄豆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绿豆妈妈更有办法,
…………
红豆妈妈最有办法,
…………
黑豆妈妈也有办法,
…………
啊,孩子们懂得把“更”换成“最”“也”,真棒!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意犹未尽。我总结说:“同学们太棒了,都会编儿歌了。以后我们编的这些儿歌要是印到书上,其他的小朋友肯定特别爱读。”看着孩子们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我又说:“其实今天我们只说了一部分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好多呢。比如桃树妈妈,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去旅游,就把桃子长的又好看又好吃,等人和动物吃了,就会把里面的桃核丢到地上,等春天来了,就会长出小桃树呢。大家回去后,问问家长,或者看看书,上网也可以,找找看还有那些植物妈妈有更好的办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编成的儿歌,还可以写到写话本上。”
第二天,我一踏进教室的门,一大群学生就围住我和我说他们的收获,而且,这天交写话本的同学特别多,翻开看,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小儿歌。
这个教学片断,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本知识延伸到大自然中,激发了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其中那个引导学生编儿歌的环节,把学生的兴趣引到了一个最高点。心理学表明,儿童的模仿性,好胜心极强。让他们把其他植物传递种子的方法,用课文中他们喜欢的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自己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好多。模仿课文创造的小儿歌虽然只改了几个字,但是却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把一颗热爱写作的种子播种到了他们的心田。另外,因为他们朗读出的是他们的作品,所以,感情倾注其中,是朗读训练的一个延续,又可以再现生字生词,加深对字词的印象。可喜的是,孩子能自觉的改动字词,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创作的萌芽,只要经过妥善的保护,让这些萌芽沐浴阳光雨露,这些小苗会茁壮成长的。
还有一点就是如何引导孩子们从课本中走向生活中继续探索学习,深化课本的知识。我认为要找到一条线,把两点连起来,使两者融为一体。从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这条线就是学生们跃跃欲试去找资料,编儿歌的高涨情绪。有了这样的情绪,就有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动力,就会很自然的把学生从课本中引向更深更广的生活当中,大自然当中。因此,这个教学片断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断地调整思维,根据课文内容,找准那条连接两点的线,是很重要的。
来源:网络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