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怎样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前郭县哈拉毛都镇小学黄耀华
针对农村小学生见识少、语言基础差等弱点,几年来,我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学习语言的规律进行了训练,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进行训练
发展学生的语言,是习作的基础。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用新奇的内容和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如:在教“太阳”一词前,我让学生先观察一下太阳,然后问:“谁能用适当的词来形容一下‘太阳’?”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答道:“火红的太阳”,“耀眼的太阳”,“圆圆的太阳”,“火热的太阳”,“血红的太阳”。有一名学生说:“白白的太阳”。大家一听都笑了。这名学生争辩道:“前几天一个早晨有雾,我看见雾里的太阳就是白白的嘛!”同学们都被说服了。我夸奖他观察的仔细,说得准确。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写秋色用了这样的句子:
秋天,白桦和柞树的叶子变黄了,枫树的叶子火一样红,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评述:想一想,这两句里,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好?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思考片刻后说道:“枫树的叶子火一样红”这句写得好,它好像让我们看到,枫树的叶子红得像火一样,通红通红的;有的说,“更”和“苍翠”这两个词语用得好,它说明秋天到了,松柏不怕寒冷,反而长得郁郁葱葱,骄傲地挺立着:有的说,“飞舞”这个词选得好,它似乎让我们看到,树叶在林间飘去,像在快乐地跳舞似的。经过评述,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两句话的含义,而且使自己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次切实的训练。
二、根据学习语言的规律进行训练
语言发展,有一定规律,只有按照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才能奏效。教师在课堂上或日常接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说完整话,逐步引导学生说一段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看到的或听到的写下来。如看完一部电视剧,搞一下“赛讲”,让学生把剧中的故事情节或某一个人物,某一个场面讲一下,对讲得好的给予表扬。经过大家补充、修改后,教师指导学生把所讲的写下来。注重观察,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对观察对象、地点要有选择,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观察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恰当的运用比喻。如:描写花草树木的句子“稠密的绿叶衬着各种颜色的花,远远看去。好像挂着一匹美丽的花布”,“枫树的叶子开始落了,一片片红叶飘下来,就像飞舞的彩
蝶”等,运用比喻手法,能使观察到的景物表现的形象鲜明,神韵酷似。同时要帮助学生克服口述的困难,然后再让学生写下来。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应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丢开认识能力的培养,单纯从事写作方法的练习。
来源:网络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