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频道: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小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名师随笔 > 阅读文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疑十忌

松原市前郭县穆家乡小学王长林
思维源于疑问,教学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质疑,不但可考察学生理解知识的进程、运用知识的能力,且能开发智力,引起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然而很多教师忽略了质疑本身所担负的任务。质疑前不能吃透教材、发现其内在的规律,不掌握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只把它作为一个纯粹的教学手段,一种模式信手拈来,不讲效果,导致质疑的膨胀贬值。为使质疑科学保质,我认为切忌如下几点:
一、忌问题多而碎。即教者本来只需提一个问题就可以的,却提几个问题,把一个问题搞得支离破碎。这样做虽利于学生回答,却不利于培养学生连贯的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刻性。
二、忌问题浅、缺少启发性。即教者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可找到答案,缺少思考价值,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
三、忌问题偏离中心。即提出的问题与突出中心联系不上。学习一篇文章重要的是要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提出的问题却不能围绕中心,不能揭示出文以载道的目的。
四、忌质疑过急。即学生尚未读懂课文或尚未读课文便向学生发问,要求学生当即回答,给大部分学生造成措手不及。学生尚未读熟,何谈理解其意,问题就更难解决,即便解决了也不
深刻。
五、忌问题生硬、呆板。即质疑枯燥乏味,无趣味性。这样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成为学习的动力,不能激发其主动去思考问题。
六、忌无层次性。即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根据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组成一连串相关联的问题体系,使学生思维缺乏连贯性。
七、忌带有判断性的质疑。这种做法往往不是教师在发问,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问题的答案包办代替地答出,而后由学生判断“是”或“不是”。这样的质疑随意性强,也束缚了学生
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八、忌问题不准或偏离。即教师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或问得偏深,超出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学生因不懂或因知识面太窄而无法回答,
九、忌一刀切。即质疑不考虑优劣生的实际,所提问题使差生高不可攀,教师却又追问,有时甚至将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优生回答。没有针对性,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十、忌教师质疑缺乏预见性。教师设疑前,对稍难的问题,没事先预见到学生有答不上的可能,临时引导往往又无恰当方法,易造成教师手忙脚乱。最后当学生答不上时,教师只能代言其说,对学生来说收效甚微。
来源:网络 编辑:xinglinghua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