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语文因素
松原市宁江区实验小学李凤娟
近年来,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渗透某些语文因素,使数学教学化难为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举例如下:
一、讲析关键字词,弄清数学概念。
例如,在讲“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六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概念时,我抓住“长方形”、“围”、“立体”三个词。先用教具或实物加以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再用准确的语言来讲清这一概念:“长方形”是由四条线段首尾联接成封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一个平面。“围”,是不同的平面从上、下、前、后、左、右包围。“长方体”就是由6个长方形的平面包围而成的立体空间。平面的“形”和立体的“体”,有本质意义的不同,二者不可混淆,更不能调换。
二、分析关键词语,弄清数量关系。
大量的文字题和应用题,常用关键字词来寓示其中的数量关系。遇到这类算题时,就要先用语文教学中“解词”的方法,分析关键词的意义,才能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例如:①“一班比二班多几人?”这里的“比”字,说明一班人数多,是较大的量。②“某工程已修好的部分占剩下工程的13,”这个“占”字表示已修好的部分是比较量,剩下的工程是标准量。③“把一个数扩大2倍”与“把一个数增加2倍”,这里的”扩大”是以原有的数量为基础扩大,包括原有的数量;“增加”是指在原有数量的基础上增长的那一部分,不包括原有的数量。
三、辨析词性的变化,弄清算理和算法。
同样的一个字词放在不同的语句里,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某工厂1996年和1997年的销售收入增长较快,两年收入的和达4597万元。仅1997年的收入就是1996年的15倍,这两年的销售收入各是多少万元?”这道应用题的第一个“和”字是连词,它表明1996年与1997的收入是两个互相关联的分量;而第二个“和”字却是名词,是用“加法”计算后所得的结果的名
称。也就是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由两个部分量“相加”而成的总数量;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这个总数量分成两个部分量,根据这两个部分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计算时要用“除法”。
最新文章
精品专题
推荐文章